道德情操论读后感(精选10篇)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 分类:读后感 浏览: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一):
《道德情操论》这本书能让我们心灵得到启发,从根源了解人类自身的情感,不会因为对同一件事每个人有不一样的感情而诧异。
在这个利益化功利化的现代大潮中,异常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我们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一些人为了一己私利造假,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整个社会道德观念淡薄,逐渐失去了道德对人的约束。
如果人们把自我利益最大化,这种利益的最大化就会比同情心更加强烈,就会磨灭同情心和良心,也就磨灭了道德情操。
目前互联网飞速发展,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可能被吃瓜群众津津乐道地演绎着。
我们应当不了解真相就不要随波逐流,随意下结论,要有自我的道德情操。
读《道德情操论》对我们是一次心灵的反思,道德的重整。
我们了解了为什么很多事如此丑陋,也懂得了如何去改变这种丑陋,这也为我们追求美德指明了方向,能更好地指导以后的生活和工作。
亚当﹒斯密的这本书理论性很强,也很深刻,因本人水平有限,只能理解皮毛,以上就是我肤浅的一些心得体会,请大家多多包涵。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二):
《道德情操论》是应运英国社会的急切需要而写的。进入18世纪中期的英国社会,市场经济在国内兴起并逐渐走向成熟,这也是卡尔·马克思要在英国成熟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商品,不在市场经济相对不成熟的德国而跑去英国研究的主因。当时的英国,渐趋成熟的市场经济使英国工场手工业极为发达,中世纪被禁锢的人身自由和致富动力得以释放,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个人追求自身权益的冲动和愿望十分迫切。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平等意识的升华,又带来一些误区,如金钱至上的重商主义,甚至像当时的盂德维尔推行一种极端利已主义,提倡“私人恶行即是公众利益”。在这个时候,亚当·斯密拍案而起,在感情论的基础上,把合宜性作为他的伦理学主体的重要原因,激烈地批判了孟德维尔的极端利己哲学,抨击孟德维尔这种极端利己哲学是“放荡不羁的体系”和十分有害的学说。
在该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该书是情感伦理学的早期代表作,对现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学有重要影响。
全书分七篇,分别为:论行为的合宜性、论功劳与过失,即论奖赏与惩罚的对象、论我们品评自我情感与行为的基础,并论义务感、论效用对赞许感的影响、论社会习惯与时尚对道德赞许与谴责等情感的影响、论好品格、论道德哲学体系。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那里从可亲与可敬这一个细小的点出发分享这一方面上我的阅读感受。书中证明,可亲的美德在于:以其敏锐细腻与出乎意外的体贴关怀,令人感到惊奇的那种程度的感性。庄严可敬的美德在于:以其令人讶异的优势驯服人性中最难驾驭的那些热敏锐情,而令人大大吃惊的那种程度的自制。德行最完美无瑕的人,我们自然最敬爱的人,是这样的人:他对自我原始自私的感觉,拥有最完美的克制力;他对他人原始的与同情的感觉,拥有最细腻敏锐的感受力。一个兼具所有和蔼可亲与优雅的美德,以及所有高贵可亲与可敬的美德的人,毫无疑问地,必定是我们最高的爱与赞美的自然且适当的对象。
可亲的人是仁慈的,他们愿意去感受别人,无论是其欢乐还是痛苦悲痛的一面;可见的人是自制的,他们能够克制自我比如情绪的抒发来到达别人能够附和的那种程度,只要将自我的情绪压制到这种程度,就能让别人同感到自我的感受,也就是所谓的“感受其感受”。也就是说,具有能够感受别人和感受其感受这两样美德的人,无疑是最为我们爱和赞美的自然和适当对象。记得初中时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海兵在团体作战训练圆满成功后,趁着战友在一齐享受欢乐的气氛时,独自一人走到海边,原先他收到了母亲去世的消息,他克制自我悲伤的情感,不想让战友感受到这种气氛。而当他最终抒发完悲伤的情绪回头时,他发现他的战友就默默地站在他背后,跟他一齐承担着这一切。这位海兵能够克己,能够说十分可敬,而他身后的那些战友们愿意去感受他悲伤的情绪,能够说是可亲了。这样的人,我们无疑想要给予他们爱与赞美。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提议人们能够去追寻这样一种可亲与可敬的美德,感受别人,感受其感受,如果能做到这样貌的话,兴许就能做到作者所期盼的那样的一种社会:社会能够和谐,人人相互关怀理解。
总之,在此文章中,仅仅是对本书中的众多论述中摘取到的冰山一角。整体从此书中得到的理解众多,那里就可是多阐述了,很是感激这本书带给我精神境界上的升华。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利益驱动下,人自私的情感越来越明显,私欲的膨胀给道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很多传统的道德观已经不被人所看重。在这样的状况下,很容易导致社会的道德缺失。财富固然重要,物质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保障,然而,我们不能够为了利益和物质的追求而忘了对道德情操的反思,否则,人类和禽兽就没什么区别了,仅仅是为了得到物质,为了生存而已。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世界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讲述了人如何获取财富,如何把握规律做到利己。然而,过度的利己是会导致社会利益化,冷漠化的,为此,亚当斯密很负职责地写了《道德情操论》,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职责等一系列概念,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说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它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因而也被誉为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西方世界的《论语》。
而我个人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着用它去解释经济社会的态度,而仅仅是用来解释我个人的内情绪感。读完《道德情操论》,我感觉很多生活中的迷茫都变得明朗,我更加清楚地认识自我,同时也在道德方面有了一个更清晰的指引。这是平时上课学习教师所不能教予我的。《道德情操论》更深刻地揭示了人内心的情感,包括善恶美丑,它比《丑陋的中国人》更让我震撼,和受启发,正因它解释得更深层次。
读完这本书,我首先想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何谓道德,道德的好处何在在中国,传统的观念认为,道德就是善良的本性,是美德。有观点认为:“所谓道德是出自本能的利他行为,是一种自然地情感流露。一个人如果充分思考各种状况再做出利他行为,这种理智的思考已经不能算是道德了。”然而,在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里,道德准则是一种自制意识,是良心的呼唤,是对普遍道德的职责感。如在第五章中写到,“他行为的动机不是出于别的,可能只是出于对既定的职责准则的尊重,一种在各方面都按照感恩的法则行事的严肃而真挚的愿望。”“这种敬重,还由这样一种见解得到更进一步深化,即认为这种敬重起初是出于人的天性将它铭记于心,之后被推理和哲理所证实,认为这些重要的道德准则是大自然的指令和法则,大自然最终将给那些尽到自我职责的人以奖赏,而对那些不尽自我职责的人给予惩罚。”正是由于这种对道德准则的坚信和敬重,想成一种职责感,自制力,这也是本书里说的“行为的合宜性的决定”。在全本书中,道德情操都是人类情感的反思以及对善美的追求,这与道德是本能的利他行为意识有些差异。而我更认同亚当斯密的观点,正因恶念是每个人都有的,善念也是每个人都有的,道德情操好的人并不是圣人,完全
没有恶念,而是构成了良好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不作出损人利己的行为,所以他很少恶行,得到人们的完美评价,觉得他是个道德好的人。而道德败坏的人也有善良的一面,只是正因价值观的不一样,道德观念的薄弱,致使他无法抗拒利益的驱动,而做出了损人利己的行为,而这种人是对社会不利的,影响社会和谐的,所以,需要强调良好的道德情操。
在这本书中,亚当斯密把道德情操归的根源归结为同情心,这与人性论有着相似之处。在书的开端就讲述了同情心的问题。“在人的天性中总是有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无论一个人在我们眼中是如何自私,他总是会对别人的命运感兴趣,会去关心别人的幸福;虽然他什么也得不到,只是为别人感到高兴。当我们亲眼目睹或是设身处地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时,我们的心中就会产生同情或怜悯。我们常常为别人的痛苦而痛苦,这是无须证明的事实。像人性中所有与生俱来的感情一样,这种情感决不是专属于良善君子,尽管他们可能对此最为敏感。即使一个无赖罪大恶极,无视一切社会规范,他也不会完全丧失同情心。”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四):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此刻正向着殷实富足的全面小康社会大步前进。不可否认,30年的成就足以让许多人感到惊喜和自豪!可是,经济上的发展却导致社会生活中超多充斥着贫富差距过大、医疗教育腐败、贪污受贿成风,等等,黄光裕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糖脂宁胶囊假药案,不都是由此而生
早在17世纪时,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国富论》(看了这本书的简介)和人类伦理道德理论《道德情操论》,就已经给了我们十分大的启发和指导好处。正因,这两本书,告诉我们人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趋向——那就是透过利益驱动,让市场经济的发展充满动力;而透过社会善良的价值取向,约束个人的利己,构成道德行为准则,为社会成员所尊重和遵守。
人的自利行为不能没有法律的规范,但仅有法律的社会缺少色彩,所以我们还需要道德(斯密笔下将它分为正义和同情心)。我们有必要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个性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方法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斯密认为是正义,就是把自已放到他人的位置上,考察自我对别人所做的事情,并认定自我的所作所为是能够理解的,即孔夫子所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者也。它排除了许多我们所认为不正义的事情,如偷盗、杀人、占他人便宜、限制他人自由等等。显然,这种好处上的正义是市场经济所必需的游戏规则。斯密将正义和基于仁慈的道德进行了区分。斯密说:“与其说仁慈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还不如说正义是这种基础。没有仁慈之心,社会也能够存在于一种不很令人愉快的状态之中,可是不义行为的盛行却肯定会彻底毁掉它。”“在追求名誉、财富和显赫地位的竞争中,为了超过一切对手,他可尽其所能地全力以赴,可是,如果他要挤掉或打倒对手,旁观者对他的迁就就会完全停止。”正义是一种被动的约束,它只要求人们持续对他人的尊重,但不好求人们去主动为他人的幸福尽力。
法律越来越健全的这天,当正义和法律逐渐联系在一齐时,我们就发现,市场经济的规则基础就是一国的法治。可是,法律制度是冷冰冰的,为的仅仅是人类社会的和平共处。比如,经常看到许多年轻人能够心安理得地坐在地铁的座位上看着一位孕妇站着,正因没有法律规定必须要给孕妇让位子,即使有着老弱病残孕专座的标示!可是,如果同情心要求座位上的人感受她正在忍受的痛苦,这样一来,同情心就会使得座位上的人让出自我的位子。正义允许从自我的角度看别人,同情则要求从别人的角度看别人。在斯密看来,道德是出自“一种对光荣而又崇高的东西的爱,一种对伟大和尊严的爱,一种对自我品质中优点的爱。”道德是一种不受个人经济利益支配的命令。怠工能够获得个人利益,可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会受到良心的谴责,正因怠工是不道德的。和法律相比,道德是主动的。它要求一个人在看到不义的行为时能挺身而出;它要求一个人在自我的行为哪怕是间接地影响到他人的幸福的时候克制自我。正因有了道德,人类社会才变得丰富多彩;正因有了道德,人类社会才运转得有序、和谐;也正正因有了道德,我们的经济系统的运行成本才能大幅度的降低。道德为社会中的每个人带给了一个能够信赖的生存空间。道德的丧失正在使我们的经济蒙
受巨大的损失,正因我们的政府,企业乃至个人不得不花超多的精力对付不道德者。如果每个人都具备道德,从而降低法律的使用频率,岂不是更好
既然道德的要求高于人类利已之心,道德的实施只能透过个人的强制。法律不能成为强制道德的手段,正因它不能逾越正义所允许的范畴。当我们想做违背道德的事情时,“内心那个人立刻提醒我们:太看重自我而过分轻视别人,这样做会把自我变成同胞们蔑视和愤慨的对象。”然而,要到达个人内心的强制,对于追求私利的个人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天,互联网的触角无处不在,透过社会群体对违反道德的个人的指责乃至唾弃,也确实给我们敲响了一次又一次的警钟,使我们不得不加强道德意识的建设。
伦敦《金融时报》在采访xx关于政治体制发展的问题时,温总理的回答是:其实经济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我还是想从经济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正在进行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这两个方面都是重要的。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也不能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保障人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我们要建立的社会就应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是一个让每一个人在自由和平等的条件下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这就是我为什么很喜爱阅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的原因。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了《国富论》,他也写了《道德情操论》。在《道德情操论》里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论述,他说,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并且是有风险的,正因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我一向认为,公平正义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好像怕民主、怕选举,其实不然。我今年在记者招待会上以前讲过,仅有人民信任你,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我们此刻实行的是村级的直接选举,乡、县和不设区的市人民代表的直接选举,县以上实行的是间接选举。可是我坚信,群众能管好一个村
,就必须能够管好一个乡,一个县,也就能够管好一个省。但要按中国的实际状况,发展具有自我特色的民主方式,循序渐进。
不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党的执政潜质的角度,都迫切要求我们无时不刻使用道德这个无形的手,净化我们的队伍,更好的服务于人民。我想这就是温总理三番五次的推荐我们看这本书的道理。
作为政府工作人员,我们的道德准则就是“为人民服务”。仅有这样,才能让人民信任我们,拥护我们,才能建立良好道德秩序的和谐社会。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还仅仅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道德修养的提高对我们整个国家和党的政权的稳固的重要性,仅仅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的“方法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期,我们更就应透过更多对“人性”的了解,在我们的工作中认真对待人民的诉求与法治的建设,真正在工作中透过我们政府的引导,提高全民族的素养,让社会公共伦理道德观念得以提升。让我们的道德环境能够适应中国飞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五):
不读《国富论》不懂个人的致富之路、国家的富国裕民之道;但读了《道德情操论》才明白如何使自我的的生命更有好处,人生更有价值,国家更公平正义。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是不可分离的,正如温总所言:正确的经济学同高尚的伦理学是不可分离的。——佚名
本科攻读经济学,导师曾推荐我读《国富论》,那个时候我知晓了自由经济学之神——亚当斯密,而这本被奉为“经济学圣经”的巨著却让年幼的我嗤之以鼻,其赤裸裸的利己主义利益观固然有其道理,但我总觉得少了一点点道德与情感的气息。
读硕士的时候在人大学行政管理,刚刚涉及到行政伦理学,正好温总来人大的时候曾向我校学生问及是否读过《道德情操论》,好奇心驱使我接触到亚当斯密的这本巨著。静心潜读,追随大师的脚步,走进心灵的殿堂,去厘清崇高和卑鄙、简单和复杂、善良与丑恶、真诚和虚伪……。这时,我才意识到只读大师的《国富论》会曲解大师的本意、误读大师的思想。
《国富论》说的是经济人,而《道德情操论》说的是道德人。它从道德的高度,阐述了以同情说为基础的道德评价论和德性论,其中包含道德准则与道德评价的共同标准以及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强调。亚当斯密指出,同情是人的本性,关心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思考,将他人的幸福视为自我的事情的牵挂,即是同情。其实,亚当斯密是说,同情(利他)与利己都是人的天性。所以他指出,惟有当整个社会的成员都具有同情心、以此作为行为的准则时,社会才会和谐、安定与提高。通读全书我们能够看出,《道德情操论》的核心思想是:以自利为基础的市场机制必须要用以利他为基础的道德情感来协调,人们之间不但要自利并且要利他,透过人的这两种天性来到达“利益的天然一致”。
身处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我们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企业改革、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和贪婪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所以我们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在这样的情感和道德氛围中,我们该如何自处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我国四川的汶川大地震几乎天天上演可歌可泣的故事,即使不是身临其境的人们也无法抑制泪水。灾难面前,我们久违的同情的想象力重被激活,无需任何动员,人们就放下狭隘的私利,自发组织起来帮忙灾区。正是正因这种仁爱、仁慈、天伦之情、友情、尊敬等发自内心的感情倾向的伦理美德使得社会团结起来而不是一盘散沙,而这种最深沉的美德并不需要匹配华美的修辞,它只是能够同情他人的想象力而已。我想,只要这种同情的想象力不从人们内心深处消失,人类社会就永远存有期望。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韵味不乏与其相似。正应了那句话:智慧是跨越时代、地域、宗教和种族的。东方圣人出,西方出圣人,其心同,其理也同。《周礼》曰:“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儒家所说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义礼智信”、“克己复礼”、“一日三省”,正是从修炼自我的内心世界开始。他们基于内心的探索,终生将其用心的付诸于实践。所以,饱读经书的文人志士走入仕途后,大都期望以才为政,施德于民。
的确,读书是对心灵的荡涤,它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品位,也决定一个民族的素质,影响一个国家的走向。此前,中央“以书施政”,号召“官员读书”,建立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府,其实与其让他们从经济政治法律等书籍读起,还不如从中国的传统的《论语》、《道德经》或者外国的《道德情操论》开始读起,如涓涓细流般的温馨隽语必须会洗涤我们被俗务缠身的心灵,使我们忘却了身边的烦恼,使得我们在和历史伟人穿越时空的交流中提升自我的修养。仅有我们每一个人素质的提升,才能有社会整体素养的提升,才能有我们中华民族的再次腾飞。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利益驱动下,人自私的情感越来越明显,私欲的膨胀给道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很多传统的道德观已经不被人所看重。在这样的状况下,很容易导致社会的道德缺失。财富固然重要,物质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保障,然而,我们不能够为了利益和物质的追求而忘了对道德情操的反思,否则,人类和禽兽就没什么区别了,仅仅是为了得到物质,为了生存而已。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世界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讲述了人如何获取财富,如何把握规律做到利己。然而,过度的利己是会导致社会利益化,冷漠化的,为此,亚当斯密很负职责地写了《道德情操论》,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职责等一系列概念,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说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它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因而也被誉为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西方世界的《论语》。
而我个人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着用它去解释经济社会的态度,而仅仅是用来解释我个人的内情绪感。读完《道德情操论》,我感觉很多生活中的迷茫都变得明朗,我更加清楚地认识自我,同时也在道德方面有了一个更清晰的指引。这是平时上课学习教师所不能教予我的。《道德情操论》更深刻地揭示了人内心的情感,包括善恶美丑,它比《丑陋的中国人》更让我震撼,和受启发,正因它解释得更深层次。
读完这本书,我首先想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何谓道德,道德的好处何在在中国,传统的观念认为,道德就是善良的本性,是美德。有观点认为:“所谓道德是出自本能的利他行为,是一种自然地情感流露。一个人如果充分思考各种状况再做出利他行为,这种理智的思考已经不能算是道德了。”然而,在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里,道德准则是一种自制意识,是良心的呼唤,是对普遍道德的职责感。如在第五章中写到,“他行为的动机不是出于别的,可能只是出于对既定的职责准则的尊重,一种在各方面都按照感恩的法则行事的严肃而真挚的愿望。”“这种敬重,还由这样一种见解得到更进一步深化,即认为这种敬重起初是出于人的天性将它铭记于心,之后被推理和哲理所证实,认为这些重要的道德准则是大自然的指令和法则,大自然最终将给那些尽到自我职责的人以奖赏,而对那些不尽自我职责的人给予惩罚。”正是由于这种对道德准则的坚信和敬重,想成一种职责感,自制力,这也是本书里说的“行为的合宜性的决定”。在全本书中,道德情操都是人类情感的反思以及对善美的追求,这与道德是本能的利他行为意识有些差异。而我更认同亚当斯密的观点,正因恶念是每个人都有的,善念也是每个人都有的,道德情操好的人并不是圣人,完
全没有恶念,而是构成了良好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不作出损人利己的行为,所以他很少恶行,得到人们的完美评价,觉得他是个道德好的人。而道德败坏的人也有善良的一面,只是正因价值观的不一样,道德观念的薄弱,致使他无法抗拒利益的驱动,而做出了损人利己的行为,而这种人是对社会不利的,影响社会和谐的,所以,需要强调良好的道德情操。
在这本书中,亚当斯密把道德情操归的根源归结为同情心,这与人性论有着相似之处。在书的开端就讲述了同情心的问题。“在人的天性中总是有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无论一个人在我们眼中是如何自私,他总是会对别人的命运感兴趣,会去关心别人的幸福;虽然他什么也得不到,只是为别人感到高兴。当我们亲眼目睹或是设身处地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时,我们的心中就会产生同情或怜悯。我们常常为别人的痛苦而痛苦,这是无须证明的事实。像人性中所有与生俱来的感情一样,这种情感决不是专属于良善君子,尽管他们可能对此最为敏感。即使一个无赖罪大恶极,无视一切社会规范,他也不会完全丧失同情心。”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七):
被世人称为“经济学之父”的英国作家亚当斯密在其所著的《道德情操论》中说:贪心过度高估贫穷与富裕之间的差别;野心过度高估私人职位与公共职位之间的差别;虚荣过度高估无闻与声名远播之间的差别。在当今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千变万化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的差距、地位的差距和荣誉的差距,人们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如何在当今社会幸福地生活、如何为和谐中国的建设贡献自我的微薄之力,我以为要有一个完全平静的心态对待世间的各种差别,要把自我幸福感满足感的标准放低,要满怀感恩之心和爱心去回报社会干好自我的本职工作,要把自我工作潜质和工作水平的标准提高。
我们要有被家人、朋友、社会所爱,得到物质或精神享受的幸福和满足;更要有施爱于人、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富足和心灵涤荡,要把自我溶入整个社会,充分享受做人的欢乐,要宽容待人,富有爱心,克服虚荣、妒嫉、贪婪心理,把贫富、贵贱、荣辱的“距离”缩短,崇尚博爱、正直、勤奋的美德,从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真诚地对待所接触的每个人,踏实干好每一件事,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好怨天尤人、心浮气躁、好高鹜远,更不好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索取回报,从做事的过程中去享受欢乐,从赞美中去寻找自我的不足,从值得赞美中去感受心灵的宁静。人只能在社会中才能生存,人的天性使他能够适应身处的环境。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都需要相互帮忙,也随时可能互相伤害。在人们能够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互相帮忙的地方,社会就会繁荣兴盛、充满温馨。温情和爱将大家联系在一齐,仿佛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
情感和内心的感受是各种行为的产生根源,也是评判行为善恶的基础,人性的尽善尽美就在于多为他人着想而少为自我着想,在于克制自私心而放纵宽容和仁慈之心。仅有道德高尚、情绪安宁、充满爱心的人的行为,对社会、对他人才是有益的,并且能够经受时刻的长期考验,他们的行为不计个人得失,不图他人回报,在德行的过程中感受欢乐,在施爱的行为中体味人生的幸福。可是我们的社会有一部分人的有些行为却不是这样,这些行为或是自私自利,或是短期看对社会、对他人“有益”,但暗藏私利或个人目的,更有甚者不息损人利己或者损社会和他人的大利而获取自我的蝇头小利,这些行为谈不上道德高尚、这些人无爱心可言,他们终究必然被人们所认识,而自身也终日倍受正义、道德的折磨和良心的谴责。
作为一名国家公务人员和统计干部,我们不仅仅是社会的普通一员,更是一名执法者,我们的工作行为代表国家,这样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有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美德,也要有公平正义、忠于职守、真抓实干、严格执法、锐意进取、敢于负责、清正廉洁、情趣健康的工作作风。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能够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我们暂且不去讨论道德和知识谁更重要,但我坚信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知识者。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在政治理论、思想道德和作风的修养,真正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甘于寂寞,富有爱心,要不断学习,发奋提高自我的业务素质,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严格要求自我,爱岗敬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发奋提高工作质量,把每项工作干好干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端正服务态度,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为本,让和谐充斥我们的每一个工作环节,让爱心在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释放,让我们以高尚的工作行为和一流的工作业绩感恩回报社会。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八):
亚当·斯密经过漫长的创作、增补、修订及整个研究、写作计划过程,著作《道德情操论》最终“定型”了,成为一个最完美的版本。在这本书里,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我想说:这本书绝对不是单纯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而已,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正因其所阐述的观点是能够跨越时空,不受地域限制的,它历久而弥新,在历史的沉淀中又孕育出更丰富的内涵。
他传达给读者的是: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好去伤害别人,而是就应要帮忙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面。正因大家都明白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并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倘若以后我们真正踏入社会了并且找到了属于了我们自我的工作,那么在我们行业一样处处都是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的。无可否认,发奋挤出自我有限的时刻去看这本书,心灵得到很大的启发——它给了我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督促我要学会互相帮忙和互相体谅,让我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一位匆匆而过的路人、朋友,亲人和爱人。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首先提出“研究道德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来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紧之后,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欢乐也能减轻痛苦。读过这本书,仅仅是最开始,我们看到“设身处地”这个词的出现频率是很高的。之后有反复出现“活力”、“强烈”、“合宜”、“尽善尽美”等词。小时候,思想品德课的时候教师教会我们要换位思考,这不正是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吗!正是由于我们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情,即设身处地地想象受难者的痛苦,我们才能设想受难者的感受或者受受难者的感受的影响,真切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说同情与其说是正因看到对方的活力而产生的,不如说是正因看到激发这种活力的境况而产生的。可是我们对悲伤的同情一般是一种比我们对欢乐的同情更为强烈的感情还是通常远远不如当事人自然感受到的强烈
他在书中说:“人的天性决定了我们总是推己及人,从关心自我开始,进而关心旁人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诚然,慈悲为怀的人,总是会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别人的切身感受,总是会“推己及人”的为别人着想。千百年来,孔老夫子不正是如此地教育着我们之后人吗即使是论社会阶层的区别也是孔子一向讨论的话题。
然后亚当·密斯在第二卷中谈到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从内情绪感同它意欲产生的或往往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关联来研究——优点(受赏)与缺点(受罚)。此刻的社会同样如此,又或者像孔子所埋怨的“乡原”一样,这些都就应是一种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优点、好的品质就应得到报答而缺点、坏的品质就应得到惩罚。在第三卷中他又阐述了我们评判自我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职责感。还有第四卷的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第五卷论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第六卷他说有关美德的品质—当我们思考任何个人的品质时,我们当然要从两个不一样的角度来考察它:第一,它对那个人自我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二,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最终密斯论道德哲学体系。
说实话,虽然我看起来有点吃力,字字都要咀嚼一下。可是密斯对人类的道德情操剖析的很是全面很是深入。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他在《道德情操论》中阐明的以“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的伦理思想,却很少引起我国思想理论界的关注呢我们身处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社会腐败、就业压力大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常常会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方、完美、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并且《道德情操论》告诉我们如何“利他”,使他人的幸福成为自我的幸福必备的条件。作为一个社会个体,就要求我们常怀同情之心、推己及人、公平正义之心待人处世,互帮互助,用全局的眼光,正确处理个人和群众、个人和社会的利益。
此刻我作为一名大学生,透过《道德情操论》的学习,更加坚定了追求和信仰,此刻务必好好学习,培养一身的潜质才能在未来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并且,把中华民族的良好美德发扬光大。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基,一个有德的民族会受到世界的尊重,历史的尊重。道德也存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事大事,我们都能做个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们加在一齐就是有道德的国家民族。国家一向在讲求德治,可是我们这样的适合暂时还无法摆脱法治的社会。可是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必须会看到一个高国民素质的中国,一个能够用德治和谐的社会,我们坚信着并为之发奋着!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九):
《道德情操论》全书分七卷。
怜悯和同情是人的本性,是人性中的一种原始感情。
同情既能增加欢乐也能减轻痛苦。同情是斯密同情思想的核心概念。
作者用同情的原理来阐述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的评价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性,之后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进而揭示除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在人类发展的今日,世界时时在变,而人性未变。
每一个人都要应对人和人关系,人和社会,人和事物的关系以及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社会里存在的贫富差距,发展失衡,企业改革,房市、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在当今社会,大家都明白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弘扬美德是华夏礼貌的优良传统。
关心自我的幸福,需要我们具有谨慎的美德,这种美德约束我们避免受伤害;关心他人的幸福,要求我们具有正义和仁慈的美德,这种美德敦促我们提升他人的幸福。
按照完美的谨慎、严格的正义和合宜的仁慈这些准则去行事的人,能够说是具有完善美德的人.......
可是人自我的活力十分容易把他引入歧途---所以了解这些准则而得不到最完善的自我控制的支持,总是不能使他尽到自我的职责。
自我控制的美德就是遵循合宜性,就是对想象中的这个公正的旁观者的情感的尊重。
这些美德除了带来令人愉快的后果外,不会产生别的倾向。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十):
在我还在大学时候就拜读过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国富论》,之后明白这位经济学大师还有这样一部关于“人”的著作,就带着一种好奇的态度读了这本书,看看以经济学家的眼光来分析人性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震撼。
英国十八世纪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道德情操论》,共修订过六次。亚当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职责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此书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在当前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社会地位变化不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企业改革改制成败、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强权、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公平、正义、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可是,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种种人类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30多年前的英国“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一向不厌其烦反复思考的焦点。亚当斯密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观察、思考写成了《道德情操论》。能够说这是他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
大家都明白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里有句名言,即: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可他在《道德情操论》中却深刻地写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并且,是有风险的,正因,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亚当斯密这一席话,对于处在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我们来说,的确有十分重要的思考与借鉴好处。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做了简明扼要的理论阐述:首先,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来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后,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欢乐也能减轻痛苦。其次,他在第二卷中,以前谈到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即: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从内情绪感同它意欲产生的或往往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关联来研究——优点(受赏)与缺点(受罚)。他在第三卷中,阐述了我们评判自我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职责感。
在第四卷中,阐释了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第五卷重点论述了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第六卷是阐释有关美德的品质—当我们思考任何个人的品质时,我们当然要从两个不一样的角度来考察它。他说:第一,它对那个人自我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二,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七卷是关于论道德哲学体系。读完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明白,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并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我们医保中心的日常工作中,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温家宝总理曾提倡大家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并且还说能够从书中获取精神营养。这就告诉我们,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有值得大家学习、思考、借鉴的作用,有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某种明朗的启迪,有能让我们在当前的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标签:
- 上一篇:小草和大树读后感20篇
- 下一篇:福尔摩斯探案读后感20篇
- 读后感排行
- 最近发表
- 热门文章
- 最热TAG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