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QQ网名昵称-QQ微信头像-QQ签名说说-DaShouLie
当前位置: 主页 > 学习教育 > 读后感 > 正文

《深度工作》读后感

作者:dacom 发布时间: 分类:读后感 浏览:


如果你是一名职场人士,想必会有这样的体验:手头同时有几项工作,可能一边回复邮件,一边还要应付突然打进来的电话,让人应接不暇。本书作者卡尔纽波特认为,这样的忙碌并不...

如果你是一名职场人士,想必会有这样的体验:手头同时有几项工作,可能一边回复邮件,一边还要应付突然打进来的电话,让人应接不暇。本书作者卡尔·纽波特认为,这样的忙碌并不能说明工作充实或高产出,这类在受干扰条件下多线推进的工作,恰恰是对认知要求不高的工作,不能创造很多价值,他称这类工作为“浮浅工作”,意思是浮于表面。作者认为,只有在无干扰的条件下进行的深度工作,才能将个人认知推向极限,才能创造新的价值,带来职业成功和人生幸福。但你可能会感慨,现实工作中干扰太多,要做到深度工作太难了。没关系,这就是本书要帮你解决的问题。

了解一下阻碍深度工作的原因。第一个原因叫做“注意力残留”,什么意思呢?你一定有这样的感受,当刷完购物网站回到工作状态时,脑海中难免还会闪现出“买买买”的画面,这就是残留了一部分有关购物网站的注意力,影响了后续的工作。只有长时间专注在一件事上,才能将“注意力残留”的影响降到最低。第二个阻碍的原因是“最小阻力原则”,意思是说,工作中同时出现几个任务时,我们会倾向于选择最简单的任务。比如手头有一个需要费脑筋思考的报告,同时还有收发邮件的任务,我们可能写一会报告就忍不住去查看一下邮箱,这是因为收发邮件很简单,而且能产生“做了很多工作”的充实感。所以说,正是在“最小阻力原则”的驱动下,我们会陷入浮浅工作的陷阱。第三个原因,就是企业普遍存在一种“忙碌创造价值”的错觉。比如说老板找你谈话,希望你在工作中更加投入,他可能会这么说:“小王啊,你最近在工作上要多花点心思啊,你看小张,这段时间天天加班,多努力啊,这方面你得向他学学”。你看,老板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们觉得,忙碌就代表生产力,代表能够创造价值。其实这是一种认知偏见,因为现代社会的劳动分工非常复杂,很难找到一个衡量个体创造价值的统一标准,所以很多企业仍然采用工业时代衡量生产力的指标,比如劳动时长,这就会形成一种氛围:“如果你看起来不忙碌,那么你的产出就肯定不高”。而实际上,忙碌的“浮浅工作”,反而创造不了真正的价值。

我们知道了深度工作对于职业成功和人生幸福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注意力残留”、“最小阻力原则”和企业普遍存在“忙碌创造价值”的错觉,想做到深度工作是非常困难的。教你四招克服深度工作的多重阻碍。首先说第一招:“选择深度工作策略”,作者介绍了4种策略,第一种是“节奏策略”,适合新手和一般职场人士,意思是通过简单的日常习惯,找到快速进入深度工作状态的节奏,比如确定一个启动时间,每天在这个时间开始深度工作,或者在日历上划显眼的大红叉,通过视觉提醒你每日深度工作。第二种是“双峰策略”,这个策略适合时间更加灵活、有更多整块时间用于深度工作的人,在一周之中可以选定几天,作为专门的深度工作时间,追求高强度、无干扰的工作状态,余下的几天时间则用来处理“浮浅工作”。第三种是适合自由职业者的策略,叫做“禁欲主义策略”,听上去很酷,但是执行起来却不容易,说的是在一年中选几个月的时间,用来做近乎与世隔绝的深度工作,比如著名的科幻作家尼尔·史蒂芬森就是这种策略的忠实粉丝,他也因此创作出了很多广受欢迎的作品。第四种策略,叫做“新闻记者策略”,适用于深度工作的老手,这种策略要求你在一天的任何时候随时切换到深度工作状态,它的优点是灵活且高产,但对深度工作技能要求很高。其实以上四种策略并没有绝对的优劣势之分,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和面临的实际约束条件,灵活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策略。

说完策略,下面介绍第二招:“养成深度工作的个人习惯”。作者首先提出要给深度工作设定明确的目标,比如目标是从8点至10点写3000字的文稿,只有这样具体明确的目标才能有实际产出。有了目标还不够,还要抓住“引领性指标”,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拿减肥举例,如果你关注点放在减重多少斤上,那就要到下次称体重的时候,才知道效果如何,这中间有一个时间的滞后,但如果你关注的是每天具体摄入多少热量,或是几天做一次有氧运动,这些反应过程的变量就有时间的超前性,它们就是“引领性指标”,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把注意力放在短期具体的事情上,这样更加有的放矢。

此外,我们还可以设立一个醒目的计分板,记录下深度工作时间和重大项目进展,这样做的好处是将深度工作直观呈现为可见的成果,起到激励作用。为了保证深度工作效果最大化,我们还需要养成定期回顾的习惯,如果最近一段时间表现不好,就需要分析原因,找下一步的改进方法。

其实深度工作既是一种习惯,也是一项需要锻炼的能力。接下来介绍的第三招,就是“教你从提高专注力着手,有效提升深度工作的能力”。专注的反面是分心,要想保持专注,就要克服让人分心的欲望。实际上,一旦大脑习惯了随时分心,它就很难适应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那么怎样才能克服分心的坏毛病呢?作者认为,分心的本质其实是大脑不能容忍不够新奇的事物。尤其在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哪怕我们只是排队拿快递,都忍不住掏出手机打发无聊的时间,这反映了现代人不知道如何与无聊共处。所以作者给出了两个方法:第一个方法是要学习拥抱无聊,工作内外都要合理计划什么时候可以使用网络,什么时候坚决远离网络。第二个方法是在排队堵车等无聊的时候,通过冥想等方法,有意识地训练专注力。只有同时训练克服分心的能力和高度专注的能力,才能真正做到高质量的深度工作。

最后咱们再来说说第四招:“摒弃浮浅工作”。根据一项对每周工作和娱乐时间的数据调查显示,很多人一天中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的,如果不提前思考接下来该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事,那我们的日程表就不可避免地被繁琐杂事等各种浮浅工作占据,所以作者建议采取措施避免不必要的浮浅工作,比如提前计划当天的时间安排,这样做的目的并非是为了机械地执行日程表,作者鼓励根据实际情况动态修订时间计划,甚至鼓励在灵感乍现的时候暂时将日程表抛在一边。那你可能要问了,为什么还要制定时间计划呢?作者认为,制定计划的核心不是为了限制,而是强调要事先周密谋划,要养成一个让你思考如何做到最大化产出的习惯,相比一天没有任何计划的人,将创造更有价值的产出。

总结本书,深度工作能创造更大价值,对职场成功和人生幸福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注意力残留”、“最小阻力原则”和企业普遍存在“忙碌创造价值”的错觉,想做到深度工作是非常困难的。介绍了四个实用的招数用以克服阻碍,分别是:选择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策略,养成深度工作的习惯,锻炼深度工作的能力和摒弃浮浅工作。

拥有高水平的深度工作能力很难,但如果你愿意跨过舒适区,克服恐惧,脱离思想不集中的困境,将自己的头脑发挥到极致,那么你一定能创造更加有效率有意义的生活。


标签: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