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长短句(中)——古诗词基础知识系列谈之七
作者:一片红叶 发布时间: 分类:好词好句 浏览:
说说长短句(中)
——古诗词基础知识系列谈之七
作者:一片红叶
二、长短句的“相貌”特征
长短句的篇幅、平仄和句式与律诗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主要表现在:
1、长短句的篇幅,“因牌而异”,有长有短。最长的是“九张机”(共九段),328个字;其次是四叠词“莺啼序”,有240个字。最短的是“竹枝”,又名“女儿”,只有14个字;其次是“归字谣”,又名“”苍梧谣”,只有16个字,因此也叫“十六字令”。
2、长短句的平仄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词牌,有着不同的要求。律诗以“平仄两两相间”的律句为主,长短句除了“平仄两两相间”的律句外,也常常使用“一平一仄”、“一仄一平“或“叠平叠仄”的语句。如:平仄平仄、仄平仄平、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等等。
3、部分长短句的平仄,比律诗还严格。律诗和长短句,都有平仄固定和可平可仄的情况,说部分长短句比律诗还严格,主要是指:某些词牌会规定“某某”字是必上必去或必入的。
4、长短句的句子,绝大多数是“参差不齐”的,可谓千姿百态。最短的只有1个字,最长的则有11个字。兹简要介绍如下:
一字句。处于句首的,以平声入韵,只见于十六字令。如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其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处于段末的,多重叠,一般是仄声韵。如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中的错、错、错,莫、莫、莫。
二字句。以“平平”和“平仄”为最常见,且相当一部分是“重叠词”。就语法结构而言,二字句可以是一个双音节词,也可以是一个短语。如:
一点露珠凝冷,波影,满池塘。绿茎红艳两相乱,断肠,水风凉。(唐--温庭筠--《荷叶杯--楚女欲归南浦》)
盈盈,斗草踏青。(宋--柳永《木兰花慢》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宋--李清照《如梦令》)
三字句。一般相当于律诗语句的后三字。常见的平仄格式有:
(1)仄平平。如“左牵黄,右擎苍…”、“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平仄仄。如“春且住”(辛弃疾《摸鱼儿--淳熙己亥》),“多少事”、“天地转”(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3)平平仄。如:“胡未灭…”(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光阴迫”(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齐声唤”(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为简洁起见,以下举例,不再注明出处。
三字句的节拍,不外乎两种:一种是二、一式,如“风樯动,龟蛇静”;“风雷动,旌旗奋”。一种是一、二式,如“起宏图”、“是人寰”;“须晴日”、“俱往矣”。
四字句。一般相当于七言律句的前四字。四字句的平仄组合方式有12种,是长短句中所有语句中形式最多的,但最基本最常见的不过三种。这三种形式是:
(1)“平平仄仄”式。如:“惊涛拍岸”、“惟余莽莽”。
(2)“仄仄平平”式。如:“浪遏飞舟”、“分外妖娆”。
(3)“仄平平仄”式,如:“大江东去”、“万山红遍”。
四字句的节拍通常都是二、二式。也有一、三式和三、一”式的,只是都很少见。前者如:“是离人泪”,后者如:“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在所有长短句中,四字句是最多的一种句型。从语法结构来看,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谓式、动宾式、并列式、偏正式等,可谓应有应有。
五字句。五字句近似于格律诗的五言律句,但又有自己的“特点”——有比五言律诗宽松的地方,也有比五言律诗严格的地方。通常的句式是:
(甲)中仄平平仄(第三字必平)。如:“但愿人长久”、“卷起千堆雪”;
(乙)中平仄仄平。如:“萧萧败叶声”、“烟波渺洞庭”;
(丙)中平平仄仄(第三字必平)。如:“照花前后镜”、“楚天云外路”;
(丁)中仄仄平平。如:“把酒问青天”、“风物尽前朝”。
律诗中所说的“孤平”、“三仄尾”、“三平尾”,在长短句中都是允许的,这是它比律诗宽松的地方;而甲、丙两种句型的第三字,平声却是固定的,这又是它比律诗严格的地方。
在长短句中,无论哪种句型的五字句,不够规范的“拗句”还是比较多的,常见的“拗句”有:
(1)中仄仄平仄。如:“明月几时有”、“尽日惹飞絮”。
(2)中平平仄平。如:“弄妆梳洗迟”、“双双金鹧鸪”。
(3)仄平平平仄。如:“与君相逢处”、“看名王宵猎”。
五字句的节拍,以上二、下三者居多,也有上三、下二的,如:“一声声更苦”。还有一种比较特殊却又比较常见的句型——形式是上一、下四,内容上却是“上一、下N”。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看万山红遍”、《沁园春--雪》中的“惜秦皇汉武”等。说它“特殊”,不光是指在节拍上表现为“一、四”顿,更因为这个单音节的动词是一个“统领”字,它统领的不是一句话,而是一段话。比如“看万山红遍”中的“看”字,统领的不光是“万山红遍”,“看”字后面的七行文字,一直到“万类霜天竞自由”,都是被“看”的对象。从句子成分上来说,“看”字是谓语,它后面的七行文字,统统都是“看”的宾语。同样,“惜秦皇汉武”中的“惜”字,所“惜”的人物和现象也不仅仅是“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惜”后面的所有人物和现象,一直到“只识弯弓射大雕”,都是被“惜”的对象。从句子成分上来说,“惜”字是谓语,它后面的七行文字,统统都是“惜”的宾语。
其实,在四字句中,也有类似情况,如:张孝祥的《六州歌头(长淮望断)》中的“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念”,也是一个统领字,统领的是它后面的12个字。
从节拍上讲,这种情况叫“一字豆”。豆者,逗也——即朗诵时停顿得稍微长一点。“一字豆”大都是动词。如:念、看、望、恰、叹等;也有用虚词的,如:渐、但、怎等,声调大多是去声。
五字句,既然是“律句”,组合“成分”自然比“短语”更复杂多样一些。大多数是单句,也有少数是“复句”。不过,前者往往是省略句,后者往往是紧缩句。
六字句。从节拍上来看,一般是二、二、二式节拍,大致相当于七言律诗的前六个字,但平仄组合上却与律诗的前六字不太一样。最常见的格式有四种:
(1)中平中仄平平。如:“似花也似非花”、“断肠点点飞红”、“江山如此多娇”。特点是:一、三字可平可仄,二字平,四字仄,最后二字必须是“平平”。
(2)中仄平平中仄。如:“是处红衰翠减”、“准拟佳期又误”、“从此天涯孤旅”。特点是:一、五字可平可仄,三、四字必须是“平平”,二、六字必仄。
(3)中仄中平平仄。如:“我欲乘风归去”、“人有悲欢离合”,“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特点是:一、三字可平可仄,四、五字必须是“平平”,二、六字必仄。
(4)中平中仄平仄。特点是:一、三字可平可仄,二、五字必平,四、六字必仄。如:“一时多少豪杰”、“一尊还酹江月”。
六字句的节拍,一般是上二、下四(如“却是旧时相识”)和上四、下二(如“万里长江横渡”),也有上三、下三的(如“又还被莺呼起”)。六子句和五字句一样,绝大多数已是“句子”而不是“短语”了,而且相当一部分也是省略句和紧缩句。不同的是:1、六字句的组合形式、句子成分,比五字句更复杂了一些;2、双音节词以及虚词明显比五字句更多了一些。
七字句。节拍上通常相当于七言律诗的律句,但平仄组合上却有较大差异。这主要体现在:甲、丙两种句型的第五字由“自由”而变为“固定”,丁种句型的第四字由“固定”而变为“自由”。最常见句式是:
(甲)中平中仄平平仄。如:“风烟滚滚来天半”、“蚍蜉撼树谈何易。”
(乙)中仄平平仄仄平。如:“万类霜天竞自由”、“欲与天公试比高”。
(丙)中仄中平平仄仄。如:“会挽雕弓如满月”、“唤起工农千百万”。
(丁)中平仄中仄平平。如:“老夫聊发少年狂”、“敲门试问野人家”。
就节拍而言,长短句的七字句大都是上四、下三的律句;也有少数不是律句的,节拍上是上三、下四。其平仄组合为:
(1)仄平平、中平中仄。如:“更能消、几番风雨”。
(2)中中仄、中仄平平。如:“常南望、翠葆霓旌”。
八字句以上的句式,都可以看作是上述句式组合而成的。八字句一般是上三、下五;九字句要么是上三、下六,要么是上五、下四等;其平仄组合,也大体上是上述诸种类型。九字以上的句子为极少数,故不赘述。
今人“填词”,无论是依据《词林正韵》还是《中华通韵》,仍然是需要讲究“平仄”的,但又不应该是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概言之,是“需要”的,但却不是处处“必须”的。
其实,出于表情达意上的需要,先贤们“填词”,也不是个个都恪守陈规、一字不变的。因此,才有了那么多的“变体”。如果全都是“依样画葫芦”,哪里会有哪么多的“变体”呢?既然先贤们赋词,并没有固守成规,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在“循规蹈矩”的前提下,有所“变通”呢?
定稿于:2021.09.28
- 好词好句排行
- 最近发表
- 热门文章
- 最热TAG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