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QQ网名昵称-QQ微信头像-QQ签名说说-DaShouLie
当前位置: 主页 > 学习教育 > 教学资源 > 正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文20篇)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 分类:教学资源 浏览: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文20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一): 小学数学《能被3整除的数》听课记录 一、提出猜想,引入新知 师(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请同学们猜一猜,能被3整除...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文20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一):

  小学数学《能被3整除的数》听课记录

  一、提出猜想,引入新知

  师(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请同学们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会有什么特征呢?

  生:个位是3、6、9的数。

  生:个位是0~9的数都有可能被3整除,如30、21、12……

  生:个位是0~9的数都不必须能被3整除,如11、13、14……(沉默片刻后,学生纷纷表示反对,并举出例子进行反驳)

  师: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出现了片刻的冷场)你们想透过自我的操作来发现这个特征吗?

  生:想!(跃跃欲试)

  二、实验操作,初识新知

  各小组用自我组里的小棒摆数摆数,并完成教师发给你们的表格。

  三、汇报交流,理解新知

  师:透过操作,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5:教师,我发现303、120、450、300、960等数能被3整除。

  生6:教师,我发现用3根小棒怎样摆都能摆出3的倍数。

  师:是吗,只能用3根小棒吗?(很多学生举手回答:6根、9根、12根……)

  生7:我发现小棒的根数只要是3的倍数,摆出的数就必须能被3整除。

  师: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再观察一下,你们必须会有新的发现。(学生讨论一阵后开始举手)

  生8:我发现小棒的根数就是它所摆数的各位上的数字之和。

  生9:只要各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师:同学们真棒!自我发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同桌间互相再说一说。

  四、巩固练习,运用新知(略)

  五、回顾梳理,内化新知(略)

  本节课中,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情感体验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透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方式亲身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没有一味地套用教材,而是为学生创造了实验操作的活动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经历了“猜想──失败──疑问──求知──解决等一系列过程,逐步地感悟到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与所用小棒的根数有关。当学生透过操作对新知有所感悟后,就必然产生说的愿望。于是,安排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两个环节,让学生根据自我的感悟各抒己见,大胆争议甚至激烈辩论。交流的问题并非为了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而是来自于学生自身的需求,是他们在感悟后急于表达而自然产生的想法。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自我去讨论、去体验、去感受,相互纠正和补充自我的片面认识,最终使新知(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步一步浮出“水面”。

  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学生感悟和获取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他们还不断体验数学的魅力,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逐步构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教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我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样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样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构成了大小不一样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教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明白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理解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最终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教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日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经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一样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供给很多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构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趣味,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评:

  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经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我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忙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本事、操作本事、表达本事及分析、概括本事。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三):

  《角的分类》

  1、复习直接导入,引出新课。让学生说学过的锐角、直角、钝角特点,为学习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

  2、探究新知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学活动扎实有效。经过引导学生实际操作,采用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练一练等活动,得出平角、周角的度数,在具体操作中归纳出平角、周角、直角之间的关系。在培养学生操作、思考本事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本事,发展学生多种思维本事。

  3、学具简单、实用、可操作性强。

  4、教学紧扣教材,精讲多练,练习题设置由浅入深,学生训练有素,教学目标完成好。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四):

  《周长》

  1、兴趣贯穿始终。“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质量。从导入中让学生观察镶了金边的相框、引导学生指出如何给月亮、树叶等图片镶金边,到探究新知中指导小组学习、独立学习、汇报研究方法,以学生名字命名研究方法等环节,教师始终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学生始终坚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式上,教师重在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学生重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将自行归纳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经过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等环节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周长的意义,探究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在概念构成中,学生思维经历了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归纳概括的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之教师适时的点拨,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进取状态,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3、教师重学法指导。探究知识过程中,无论是小组合作还是独立操作,都经历了测量、填写报告单、归纳汇报等环节,教师加强对各环节的引导,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方法,将数学探究活动落到实处。另外引导学生将图形按适合的方法进行分类,把学生获得的零散的数学知识归纳到完整的知识系统中,有助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本事。

  提议在学生活动时间上需要教师进一步调控。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五):

  《四边形》

  1.利用录像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屏幕上随机出现各种图形,这加深学生对四边形的认识,从而引出新课的主题(四边形)。

  2.让学生经过观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区分和正确辨认四边形,并以小礼物奖励的形式去表扬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进取性。

  3.以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师生共同探究问题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使学生容易理解知识

  4.教师循循善诱,使学生跟着一齐动脑、动手,且让学生去发表自我的意见,提高课堂气氛

  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其进取性,发挥其创造思维,并且让学生去总结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关注。

  总评:这节课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知识点。

  经过多种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并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本事和进取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板书简洁而明了,突出四边形的特征,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六):

  一、教学构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要求解它们的表面积,例如:计算做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需要多少材料。虽然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可是由于学生缺少生活实践经验,导致计算出来的结果不贴合实际要求:多加了一个上头的面积。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似懂非懂:鱼缸的外形是什么样的?长方体吗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是否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鱼缸没有哪一个面,所以实际上是计算哪几个面的总面积?如何计算这些面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景、教材资料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认识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解决鱼缸制作的问题来开展教学。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本事。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景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里几个面的总面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本事。

  三、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回忆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表面积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2.联想:

  (拿起一个正方体的模型,手摸着面)提问: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指什么?正方体里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所以能够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3.归纳引入新课:

  正方体的6个相同的正方形面的总面积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资料(板书课题)

  4.教学例2

  提问:题目条件是什么,让我们求什么?求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就是求正方体的什么?你会算吗?

  (课堂实录:有同学提出能够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因为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正方体,所以能够这么做。有小部份同学同意这个观点,可是经过计算后认为方法太繁,能够用简便方法。)

  (点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是否有好的开头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进行导入,先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后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推导,从而引出新的计算方法,使得学生愉快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新的知识进行探索。经过教学的导入,明确了教学的目标,确定了研究方向,这时再引导学生学习就事半功倍了。)

  师: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所以求它的表面积只要用棱长乘棱长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6。

  二、鱼缸的制作问题

  说明: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实际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时不需要计算6个面的饿总面积,只需要计算某几个面的总面积。这就要根据实际情景思考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和,并思考每一个面的面积怎样算。如例3。

  1.帮忙学生回忆鱼缸的形状(长方体,可是没有上头)

  2.如何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可是要减去上头的面积)

  3.教学例3

  (出示长方体模型,把它看成鱼缸的模型)

  (1)鱼缸缺少哪个面的玻璃?(上头)

  (2)要求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要算几个面的面积和?哪几对面有相同的两个?哪个面仅有一个?如何计算每一个面的面积?(5个面,没有上头,左面=宽*高前面=长*高底面=长*宽)

  (3)指名学生板演,团体订正。

  (点评: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较熟悉的物体“鱼缸”启发学生如何计算制作一个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也就是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这个事例在生活中较普遍,再加上利用一些模具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联系实际情景进行学习。以上这一系列的活动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教学的探究过程。)

  (4)改变题目要求,使得长方体的宽和高长度相等,观察模型,你发现了什么现象?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学生1: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左面和右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学生2: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前、后、上、下四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学生3:这个长方体没有上头,所以只要算5个面的面积,它的前面、后面、下头这三个面完全相同

  说明:宽和高长度相等时,长方体的前面、后面、下头这三个面完全相同(鱼缸没有上头),所以只要算出一个面的面积乘以3就能够了,在加上左面和右面的面积,就是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数量。

  (点评:数学是很严谨的,所以在学生叙述的时候要规范学生的语言。我在教学的时候还注重评价,运用语言和体态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第三位同学回答地最完善,所以我表扬了他在叙述数学问题时所具有的严谨性,同时要求全班同学在这方面要向他学习。)

  4、练习

  书P42页练习二的第一、二题。

  (点评:要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关键是要明白如何计算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这些练习能够帮忙学生进行巩固,并且经过指名学生口答练习,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景,有利于以后教学的实施)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反思:

  一、进取参与,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教学中必定要注重学生经历学生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一方面要巩固学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七):

  20XX年4月2日我有幸听了城关小学王丽英教师的关于“问题的解决”的教学,收获颇丰。王丽英教师不仅仅关注知识和结论,更关注过程、方法与情感。努力地经过数学学习使孩子抓住数学的本质,品味数学的真谛,体验数学学习的欢乐,并带着无限的乐趣投身到更广博的数学海洋中。在“数学问题”与“生活问题”的比较与联系中,引导学生感悟数学中的生活、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创造时空,让数学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作为一名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师,我觉得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是很多的。

  首先,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趣味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经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其次,我们应清楚“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没有问题也就无从研究。在问题的解决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乐趣,激发他们对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其三、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几点:

  1.注重学生收集信息

  从解决问题的步骤来看,收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低年级多是以图画、表格、对话等方式呈现问题,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加纯文字问题的量。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中低年级学生而言,最有效的途径是指导学生学会看图,从图中收集必要的信息。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的本事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但两者有一个共同的关键,那就是要能组合问题中供给的相关信息。仅有认识到信息之间的联系,才能提出一个合理的数学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缺乏这样的意识,有时是教师有这样的意识并给学生供给了机会,但学生却不提不出来,要么提出的问题都一样。所以,为学生营造大胆提出问题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显得十分必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在唤醒学生探索的冲动,培养学生敢于质疑。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产生合作交流的需要。教师应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情景,当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很清晰时或者当学生提出了不一样的解题方法,异常是有创新意识的方法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而学生合作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方面鼓励他们主动与同伴交流,表达自我的想法;另一方面,要让其他学生主动关心他们,为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供给帮忙。从而加深对问题本身的认识和解题方法的理解,有助于解题策略的构成。

  王丽英教师表现出的新思路、新设计、新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八):

  课前谈话:

  1、组织学生整理学具。

  2、教师喜欢同学们眼睛看着我。很好,都看着我啦。还记得我吗?记得我什么?

  来介绍一下自我?“五一小学”这个校名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3、教师有个习惯,每堂课前都讲个小故事,叫做“小故事,大智慧”。上课之前,讲个小故事。曹冲称象的故事明白吗?本来是想明白大象的重量,结果去称石头的重量,这是为什么呀?干嘛不直接称大象啊?大象的重量在当时的条件下很难称得出来,所以曹冲经过称同样重量的石头,就能够称出大象的重量了。……

  评:用小故事的形式,课前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后面学生的探究供给了思维基础。如果说《圆的面积》一课,探索“圆的面积”相关知识是课堂的一条明线,那么体验、反思、改善“转化”这一思想方法便是一条贯穿整课的暗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识圆面积。

  1、出示圆形纸片,这是什么?

  今日我们来学习圆的面积。板书课题。

  2、请大家想一想,什么是圆的面积?

  请生上台指出来。揭示: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

  评: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简洁清晰。

  二、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一)起

  1、启发思考:怎样求圆的面积,在大脑中检索一下,咱以前要研究一种什么新的东西,都用的是哪些方法?(把它变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以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为例说明)

  2、那么圆形能不能转变成其它图形?小组合作商量商量,试试看。

  小组合作(估计每一小组发到的学具有:8开铅画纸一张、蓝色圆形纸片若干、剪刀一把、双面胶一个、直尺等)

  3、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方法:

  (1)组1:我们把圆平均分成4个扇形。这样,其中一个扇形的面积乘以4,就能够求出圆的面积。

  师:有什么问题?

  生1:扇形面积不会算。

  生2:看成三角形。

  师:行不行?为什么?可是还是比较接近的,对不对?

  评:这种方法在以往《圆的面积》的教学设计中很少出现,后面的环节中经过学生的探索,也能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且比较容易理解。我们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这种方法?据麻教师课后讲,设计这节课之前,曾做过前测,发现学生在应对解决圆的面积这个问题时,脑子里不是一片空白的,有些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把圆片进行对折(这是儿童生活经验作用下的原发思维),发现和三角形类似。所以,麻教师对这种方法有了一些预设。看来,要想克服我们教学设计中的一些盲点,一方面要提升自我的数学素养,另一方面也要走近学生,尊重学生的一些原发的思维。

  (2)组2:我们把圆平均分成4个扇形,再剪下来,拼成一个类似于平行四边形的图形。

  师:怎样样?为什么说是类似于平行四边形?还是有点接近的噢!

  评:没注意到教师有否引导学生关注——面积是否发生变化。转化的前提条件是问题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如果没有提到,那么为什么不在那里点出。

  4、回顾小结:

  两种方法,一种折一折,折成三角形的方法;一种是剪一剪拼一拼,把图形变成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有什么共同特点啊?(都是把圆形变成了其它的图形。)

  (二)承

  1、这两种方法变化后的图形尽管目前还不能直接看作学过的图形,可是还是很有价值的。我们继续研究下去看看。

  2、小组合作选择上头的其中一种方法继续研究下去。

  3、小组代表上台展示研究成果:

  (1)组1:我们用第一种方法继续折,折成16份,每份就更像三角形啦。

  师:为什么要折成16份?

  组1:折得的份数越多,就越像三角形了。

  师:那么怎样样折会更像三角形呢?

  生:再折下去

  师:好折吗?那教师就用电脑帮大家折吧。

  课件演示16等分、32等分,并不断问:分——像三角形吗?能更像吗?——再分

  从视觉上看,就更像三角形了。把眼睛闭上,想像分的份数128份、256份,就……能想像到吗?

  师又重复演示从四等分到32等分的过程。

  引导观察:这个三角形的底是——这条圆弧。高是——圆的半径。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会求吗?(底*高2)那么这个圆的面积能求吗?

  评:操作、演示、追问、想像、贯通,层次分明。可是,为什么会越来越像三角形?看着32等分的扇形,学生能理解为什么最终能够把得到的这个扇形看作三角形吗?要明白这时候的圆弧弧度还是比较明显的。我想,第一要引导学生注意随着等分的份数增加,得到的扇形的圆弧,逐渐在变直,所谓化曲为直;第二要点出,当等分的份数无限地多下去,那么最终得到的扇形也就无限地接近三角形。

  (2)组2:我们用第二种方法,把圆片平均分成八份,剪下来拼在一齐就像平行四边形了。

  另一组展示平均分成16分,更象了。

  师将学生作品一齐展示在黑板上。问:如果要比它还接近平行四边形,怎样办?

  师课件演示32等分,拼成平行四边形。64份、128份。

  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来越像……。按这样等分下去,会变成长方形。

  评:不知是听课时没注意,还是麻教师没有点出。按这样等分下去,最终还是平行四边形,只可是,如果把其中的一份再等分成两份,放在两头,整个拼成的图形才会变成长方形。其次,为什么必须要变成长方形呢?平行四边形不也挺好的吗?高与圆半径的对应也不会太难嘛。

  4、回顾小结。

  (三)合

  1、我们已经把圆转化成了已经学过的图形,数学不仅仅只停留在操作上,你们能不能在刚才的基础上,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师供给给学生辅助用纸(纸上印有圆一个、转化后图形各一个),生尝试推导公式。

  2、反馈:

  生1:讲述利用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推导圆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

  师在其讲完后问:(1)长和圆的什么有关系(2)宽呢?(3)面积怎样计算?

  听明白了吗?再指生讲,原生配合在屏幕上指。

  师:把圆转换成长方形,面积是相等的。这样求长方形的面积,也就求出了圆的面积。

  师再讲解圆的面积推导过程,板书过程,告诉学生面积的表示方法:S。

  生2:讲述折成三角形的方法,提出公式:(C÷32×r÷2)×32。

  师:除以32是什么意思?

  生2:如果等分成32份,那么得到的三角形的底就是圆周长的32分之一。所以用周长除以32。

  师:为什么除以2?

  生2:求的是三角形的面积。

  师:乘32又是怎样回事?

  生2:整个圆有32份。

  师表扬鼓励之后,问:式子有点烦,能不能改善一下呢?

  生4:C=2∏r,乘2除2抵消。

  师:也得到∏r2。那么如果是等分64份呢?128份呢?

  生:也是会抵消掉,结果也是∏r2。

  3、看来,不管是哪种方法,不管是几等分,圆的面积计算方法都是——∏r2。

  三、巩固练习

  1、那么求一个圆的面积得明白什么条件?告知学生黑板上的圆片半径是10厘米,让学生自我动手去计算。反馈校对。

  2、如果明白圆的直径或周长,我们怎样计算面积呢?时间关系,留到下节课去讨论。

  评:有人说这节课练习量是不够的。但为什么要拘泥于练习呢?学生经过本节课在思维上的练习不是的吗?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总结思想方法,呼应课前谈话。

  心得:

  1、正如专家点评时所说,听麻教师的课,有一种震撼的感觉。之所以震撼,是麻教师的课是我们一向想要追求的一种梦想的数学课堂。这堂课有新课堂所应具备的所有元素:教师组织者、引领者,不越位代替学生的思考,大气洒脱;学生拥有充分的思维空间,自主探究、参与,数学之美、思维之美,体验得淋漓尽致。异常深刻的是麻教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有步骤地探究,经过讨论怎样变——变得更接近——怎样算的过程,经历提出设想——尝试——反思——再深入实践——沟通建构,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思想十分有益处。

  2、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尺度。

  课后互动时,麻教师提出谈了一点自我的困惑: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尺度如何把握?其实他的课已经做了很好的回答。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的确十分有意义,相对于数学知识与技能而言,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中更具有普遍性。尤其是本节课中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十分有现实意义,花再多的时间也可是份。可是也不是每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都适合小学生的思维水平,比方说本课中的极限思想。麻教师处理本课时,“转化”是贯穿全课,并再三点出的,除了没告诉学生“转化”这一术语。“极限”只是适当地让学生想像一下。所以,渗透的尺度应是:根据小学生思维水平与特点,相机点明,不搞模模糊糊一大片,也不做拔苗助长。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九):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如何提高小学生整体数学素质,一向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异常是当前,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教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教师身上。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最令我烦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原因较多,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个人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也是很关键的。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中不断的反思,上课前认真准备,同时我还进取的经过其他途径来完善自我的每一节课堂教学。

  对于优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并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明白你在讲哪儿,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要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让他们自我觉得有期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教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我还是很有期望提高的。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简便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仅有不会教的教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一样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一样的发展。我所任教的三年级学生,学习上困难比较大的学生异常多,在教学中,我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提高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实行帮教活动,每一个学困生都找到一个学习优秀的好朋友来每一天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辅导和考试,教师定期进行抽查。

  (2)我作为数学教师每一天的工作计划中就有关于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3)学困生自我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以不断促使自我努力。

  可是,教学中,我明显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课堂气氛不活跃,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学中,我必须要真正让学生在主体进取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十):

  经过一天的团体听课观摩,让我见识到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师,以他们各自的团队特色,给我们上演一场教育教学的视觉盛宴。在这7节观摩课中,既有全国知名教师团队的特征,又有区域教学的特点,对我们来说,他们的课堂教学代表着当前课改,有很大的学习意义。

  其中,来自北京的薛铮教师教授了《积的变化规律》这一课。薛教师代表的是吴正宪教师团队,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薛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由具体的问题列出算式,从而发现问题:因数和积,谁变了是怎样变的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从而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这样的课堂,让学生由具体的问题发现规律,突出了教学的实效性。

  来自江苏的吴冬冬教师教授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吴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以及极具特色的教学设计给我留下了印象。对于长方体顶点、面、棱的认识,以往的教授方式往往经过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来得出,而这节课,吴教师经过多媒体的图形、立体的动画,学生的实际操作,最终得出结论。真正体现知识来源于生活。

  浙江的学俞教师教授的《用字母表示数》一课,给我印象最深,这整整一堂课中并没有使用任何课件,而是在课堂中就地取材,在纸包里装粉笔,用在课堂上的学生和教师的岁数、会场的人数,甚至用自我秃顶的头发来引导学生对确定和不确定的认识,学生们在俞教师诙谐幽默的教学中不间断的发现、思考,时时会有在场教师的阵阵笑声和掌声,经典的反复问话“小朋友你今年几岁啊”、“一共有a人,小朋友有30人,那么大人有多少人啊”,课堂上欢声笑语不断,虽然没有使用多媒体,但精彩程度却不亚于年轻的教师有课件的课堂,让我受益匪浅。

  经过这次小学数学教学年会所收获的教学经验,反思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我们欠缺的还很多,我们离那些名师的教学还有必须的距离。我们的教学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本事还需进一步的加强。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十一):

  《统计》

  低年级的统计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教师经过让学生数袋子里的饼干,统计小兔、小熊和小猴分别投进了几个球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了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统计本事。在每个环节中,教师安排学生观察统计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使学生体会到搜集、整理数据的意义。同时,在统计过程中,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分组活动,并且组内有分工,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的互动交流。课始,沈教师以学生喜爱的“口袋里的饼干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数目分别是多少”作引,之后,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动态演示饼干一块一块掉下来之后便随机消失,让学生体会到“数一数”不能正确地统计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饼干的块数,从而产生了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统计需求自然生成。

  在学生产生统计需求后,放手让学生进行第一次记录,当学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能顺利完成任务时,适时指出:能够小组合作。在强调了注意事项后,学生进行了第二次的尝试记录,这次,学生记录数据的方法可谓精彩纷呈:按次序画图形记录;把图形归类记录;打“√”记录;画“︱”的方法……“你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的记法。哪一种记法既清楚又简便”沈教师有选择地出示几种记录方法、引导学生在“清楚”和“方便”两个方面比较、评价各种记录,使学生对分类用符号记录的方法产生兴趣,从而主动学习和使用这种记录方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十二):

  《组合图形的面积》

  1、以猜拼图组成的游戏导入新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初步构成了对“组合图形”意义的理解。

  2、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反思等方法,让学生经历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探究过程,经过教师点拨,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学生的学习过程进取主动。

  3、课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教学。在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先估算、再独立思考计算、最终交流解题方法。学生对于一道题想出了多种解题方法,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用哪种方法好,而是鼓励学生经过观察、比较,寻找最简洁的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本事。

  4、教学中,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放手,给学生充分探究的机会,精讲多练,学以致用,学生解决问题本事培养很到位。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十三):

  《分数的基本性质》

  1、教学导入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教学中不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并且较好地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的体验。教学中采用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的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分数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使结论和过程有机的结合在一齐,知识和本事得到和谐发展,

  3、注重学习方法的教学。教学中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资料,经过找关键词,在书中用重点号标注关键词等,强化学生记忆、理解和应用。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十四):

  《5的乘法口诀》

  1、教学儿歌手势导入新颖、生动、直观。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2、在写算式、编口诀、记口诀中,从学生熟悉的手指入手,让学生说出乘法算式,先由教师给出口决,引导学生理解口诀中每个数字代表的意义,再引导学生摆学具编口诀、填自学体验卡编口诀,教师指导由扶到放,贴合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极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体验、探究、思考的作用,能对乘法口诀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整个课堂活泼生动、气氛活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中教师利用激励性语言、运用智慧星奖励等形式,始终使学生处于进取思考的氛围中。另外,从杜教师一句“停笔眼不离书,检查计算结果”话中,从细微处渗透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教育,这也正是我们教师每节课应追求的教育主题。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十五):

  《乘法的初步认识》

  1、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设疑:为什么动作缓慢的小乌龟先算出2+2+2+2+2=的答案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为新知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2、在教学认识乘法中,先引导学生观察儿童乐园主题图,让学生求班级男女生分别喜欢的游戏的总人数,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然后放手让学生根据加数的特点将算式分类,利用比较、观察、探究、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乘法的意义,学生思考层层递进,并且板书贯穿始终,使学生经历了知识发展演变的过程。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指导学生看书,低年级指导学生会观察主题图,并能在图中找出条件很重要。许教师还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如在做练习时,让学生在图下头先画一条横线,再在横线上写出乘法算式,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势必会对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起到进取作用。此外,从2+2+2+2=8和4+4=8两个算式中渗透观察角度不一样会得到不一样结果的思想。

  4、强化数学来源于生活思想。课中无论是复习旧知、新知引入,还是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如,班级男女生喜欢游戏项目的总数、图中玩游戏项目人数、观察药品包装等)始终体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提议板书突出重点,字多、小观察起来不方便。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十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教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我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样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样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构成了大小不一样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教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明白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理解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最终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教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这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透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一样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带给超多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构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搞笑,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评:

  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透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我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忙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潜力、操作潜力、表达潜力及分析、概括潜力。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十七):

  小学数学《商不变规律》听课记录

  同样的一节"商不变规律"课,使我有了不一样的反思、不一样的体验……

  第一次行动(教学)

  ……

  1、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看过《西游记》吗?里面的资料精彩吗?这天教师给大家讲个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孙悟空西天取经回来后,就迫不及待的来到花果山看它的孩儿们,它给孩儿们带来礼物——桃子,分桃子时,它想和孩儿们玩一玩,孙悟空说:"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猴子吧!"下头的孩儿们连连摇头:"太少了!太少了!"孙悟空就说:"那好吧,把80个桃子平均分给20只猴子,怎样样?。"小猴们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孙悟空一拍胸脯,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貌:"那就把800个桃子平均分给200只猴子,你们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子们笑了,孙悟空也笑了。

  师:同学们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生1: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桃子的总数与猴子的总只数变了,但每只小猴子每次分到桃子的个数没有变。

  生2: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因为猴王把小猴子给骗了,每只小猴子还是分的4个桃子。

  ……

  2、探索规律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师随机板书:

  8÷2=4

  80÷20=4

  800÷200=4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3个算式,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开始小组活动。

  生1:依次扩大10倍,商还是4;

  师:你是怎样观察的?

  ……

  (接下来的汇报中有不少学生汇报并没有按照我备课的思路去回答,整个安排全部打乱,耽误了许多时间,在汇报中有的学生还发生了错误。)

  反思

  按照我的备课思路,自认为这一环节的教学就应很顺畅,学生就应能够顺利完成此环节教学的,怎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这样呢?在反思与本组教师的评课过程中我逐步认识到:自我的安排看似合理,其实没有认真思考到学生已有的经验水平,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没有做到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由于自我提出的问题过大,导致在此处的教学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在课堂上我虽然蹲下来"扶学生,学生还是"够不着"。看来我的认识与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差距是很大的。

  改善策略

  不要着急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给他们一根"拐杖",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抛出的问题适当并及时地引导、点拨。因为这是一堂走出校外的观摩课,所以我根据本组教师的意见,结合自我的反思,在经过用心和独立的思考后,我对第一次的行动计划再次进行了改善,进行了第二次教学。

  第二次行动(教学)

  在讲了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后,提问:

  师:同学们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生1: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桃子的总数与猴子的总只数变了,但每只小猴子每次分到桃子的个数没有变。

  生2: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因为猴王把小猴子给骗了,每只小猴子还是分的4个桃子。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的?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①8÷2=4

  ②80÷20=4

  ③800÷200=4

  ※引导学生进行有序地观察并探索出规律:二式和一式比较,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倍,商不变;三式和二式比比较,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倍,商不变;三式和一式比较,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0倍,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询问学生:还有什么发现?(从下往上看,又有什么规律呢?)此环节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完成。

  整节课的反思

  接下来的教学,我与孩子们之间相处得十分融洽。学生经历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这样不仅仅有利于学生认识规律,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潜力,以及学习数学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关注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做一个新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这连续两次的教学中,使我的教学品质得到了整体提升。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帮忙学生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不是"制造"他们;要学生以自我真实的感受去体验、理解;要让更多的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自始自终参与到知识构成的全过程。此刻,我深深地感到:课程改革,没有休止符;课程改革,永远是此刻进行时。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十八):

  小学数学《圆柱的体积》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圆柱的体积听课记录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从日常生活中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商店的冰箱里有两种香芋冰淇淋,圆柱形冰淇淋每支3元,圆锥形的

  冰淇淋每支0.8元,已知这两种冰淇淋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你认为

  买哪一种冰淇淋比较合算?。

  3.导入:那么,到底谁的意见正确呢?透过这天这节课学习圆锥的

  体积计算之后,相信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答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动手测量,大胆猜想

  1.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的名称,下头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一下你们手中的圆柱和圆锥,看看能发现什么?(按四人小组动手测量)教师巡视学生测量方法是否正确,不对的给予指导。

  2.量后交流发现,得出结论:每个组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等底等高的。

  3.大胆猜想:估计一下,这个圆锥的体积与这个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可能是这个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给学生充分猜想的时间和机会)

  (三)、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谈话:下头请大家利用你们手中的圆柱体和圆锥体来做实验,验证一下

  你们的猜想对不对。(你们打算怎样做实验,先在小组内商量好办法)

  2.学生分组做实验,师巡回指导。

  3.交流汇报。

  (1)你们小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2)透过做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

  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师相机板书: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4.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

  教师出示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让两学生上台操作实验。

  提问:透过这个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仅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

  5.启发引导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提问:那么我们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

  板书: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先让学生试着写一写,然后师板书,学生进行对照)

  6.提问:要求圆锥体积需要明白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

  7.练习(口答)

  (1)一个圆柱体积是27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个圆锥体积是150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运用公式,拓展训练

  1.教学“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报答案,共同评议。

  2.做“练一练”第1题。

  (1)指定2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群众订正。

  3.决定

  (1)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2)圆柱体积必须比圆锥体积大。

  (3)圆锥的底面积是3平方厘米,高是2厘米,体积是2立方厘米。

  4.做“练一练”第2题。

  提问:①谁能说一说做第2题的思路?

  ②计算圆锥体积时要个性注意什么?

  5.完成练习八第2题。

  (1)学生尝试做题。交流解答方法。

  (2)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12÷3”能够直接得到答案?

  (3)做实验加深理解。

  6.考考你

  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12厘米。要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形,削去的木料体积是多少?

  7.此刻你能回答本课开始时那个问题了吗?

  (五)、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这节课你还有什么收获与心得?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十九):

  一、发散思维,引出课题

  例题:将-4,+3,+4,-3分成两组。

  1·将-4、-3分在一组,将+4、+3分为另一组,就是将负数分为一组,正数分为另一组。

  2·我将-4,+4分在一组,将-3,+3分为另一组,就是把数是否相同作为分组的依据。

  3·我把-4与+3分在一组,把+4与-3分在另一组。理由是两个数的符号不一样,符号后面的数也不相同。

  二、比较概括,提炼定义

  一般地,一个数由两部分构成,即符号和刚才提到的“符号后面的数”,思考这两个方面,大家也就采用了三种不一样的分法。两个方面都不相同是一种分法,把“符号”是否相同作为分组的依据,得到的是已经学过的一组正数和一组负数,把“符号后面的数”是否相同作为分组的依据,得到了-4与+4、+3与-3这样成对的数,那么它们又就应叫什么数呢?

  这就是见天我们这节课需要你学习的资料:相反数。

  为什么叫相反数而不叫别的数呢?

  一个正数,一个负数,表示的好处相反,所以叫相反数。

  符号不一样、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两个数叫相反数。

  一个数前面添上不一样的符号后得到的两个数叫相反数。

  师:请你举例说明。

  如5前面添上“+”“-”得到的+5和-5是相反数。

  课本上说“仅有符号不一样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仅有符号不一样”说明其它的都相同,包含了“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意思。

  仅有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仅有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言外之意是“符号不一样”,与课本上的说法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同样的意思,能够用不一样的语言来表达,在数学学习中,对此我们就应多加注意。需要说明的是,课本用“仅有符号不一样”包含“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意思,好处是使相反数的概念更精炼,同时也避免了使用“符号后面的数”这一说法容易引起的误会,关于这一点,以后我们还将看到。

  师:“互”就是“相互”的意思,如+4是-4的相反数,也能够说-4是+4的相反数,即+4与-4互为相反数。请大家一齐把“+3与-3互为相反数”的意思说具体一点。

  课本上个性指出(板书):0的相反数是0。

  口答练习:说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

  -7,-0.5,0,6,+1.5

  三、数形结合,深入讨论

  例请在数轴上标出表示+4的相反数的点.

  04

  从数轴上看,相反数的另外一个特点是:表示每一对相反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相反数的概念中“仅有符号不一样”包含着其它的相同,就是“符号后面的数相同”,在数轴上就是距离相等。

  掌握了教师提到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关于相反数,我们是从“符号”和“符号后面的数”两个方面去研究的,这两方面的特点既包含在相反数的概念中,又体此刻数轴上,将二者结合起来思考将有助于以后的数学学习。

  到此刻为止,关于零的特殊性,表此刻哪些方面?

  生众: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零的相反数还是零;零不能作除数。

  练习及解答(略)

  附(部分板书)

  仅有符号不一样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还是零。

  符号相反相反分居原点两侧

  到原点距离相等

  透过这次七年级(三)班李红鸽教师的课,发现了自我的不足,加油!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二十):

  科目:数学

  课时:一节课

  授课者:刘素彦

  听课时间:2013年2月28日

  课题: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7的乘法口诀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乘法口诀1-7的。

  2、我说你答举例:6×7=

  3、开火车,师说生答。

  4、两人一组互背检查。

  5、换式子。把教师说的口诀改成运算式。

  例子:六七四十二生:6×7=427×6=42

  二、新授

  1、师:先看一个故事(白雪公主)

  师:一共有几个果子

  生:三七二十一,21个。

  师:说说里面的数学信息。

  生:一共有7个小矮人,每人3个果子,问一共有几个果子。

  师:那么换成运算式,怎样写呢先说加法的。

  生:3+3+3+3+3+3+3=21(个)(板书)

  师:这是几个3,用到的乘法口诀是什么

  生:7个3,三七二十一。

  师:改成乘法算式就是3×7=21(个)。虽说乘法算式比较简单,但要先想清楚里面的关系。

  2、那么再看看图里小矮人的盘子,数学信息是什么

  生:有汉堡和薯条。

  师:好,完整地说。

  生:每个小矮人的盘子里有2个汉堡。

  师:好,每个小矮人的盘子里有2个汉堡,7个小矮人一共有几个汉堡怎样怎样写运算式呢

  生:2×7=14(个)

  师:薯条呢

  生:7×7=49(个)

  师:他们用到的乘法口诀是

  生:二七十四七七四十九

  3、师:好,你还能发现什么呢

  生:一共有几个杯子、花……

  师:好,看这些式子,我们都用到了乘法口诀(板书口诀)。这样跟7有关的运算都用到了7的乘法口诀。

  三、练习

  1、练一练

  第一题:

  师:谁能把题目完整准确的读出来。

  生:(读)

  师:那一共用了多少呢

  生:用乘法算式,先看横的、再看竖的各有几块。

  师:有几列、几行,那么算式呢

  生:4×7=28(块)

  第二、三题(开火车)

  第四题先读题目,再找同学回答。

  2、书上的习题

  自我写——检查——检查好写1、2题——挑同学说答案

  3、延伸

  师:那么,看同学们有想到吗一句乘法口诀能写出2个除法算式吗试一试

  4、思考题:不出声,想想什么意思——教师给解释一遍题目——自我做——做好找教师对答案。

  意见:

  总结环节是:复习——导入——看图找信息——口诀——加式——乘式——有一举三——总结引题目——练习。整体很完整,课堂效果很好,可是如果在举例计算时,多试几个更好。


标签: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