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QQ网名昵称-QQ微信头像-QQ签名说说-DaShouLie
当前位置: 主页 > 学习教育 > 阅读 > 正文

原来,这就是“朋友圈定律”

作者:dacom 发布时间: 分类:阅读 浏览:


人类学家、牛津大学教授罗宾邓巴曾提出过一个广为流传的朋友圈定律,即邓巴数字理论,也叫150定律。 意思是人类的智力水平,所能支撑的社交网络人数上限是148,约等于150人。 因...

人类学家、牛津大学教授罗宾·邓巴曾提出过一个广为流传的“朋友圈定律”,即“邓巴数字”理论,也叫150定律。

意思是人类的智力水平,所能支撑的社交网络人数上限是148,约等于150人。

因为人的大脑新皮层大小有限,所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能维持在150人的稳定社交网络里。

一旦,超出这个界限,就会超出人们的认知极限,会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作家苏岑曾说过:

“不必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

 

若他们走进不了你的内心,就只会把你的生命搅扰得拥挤不堪。”

深以为然。

朋友不需要太多,情投意合就好。

只有经营好自己的“朋友圈”,才能生活舒适而不“拥挤”。

原来,这就是“朋友圈定律”

 

朋友也会“分等级”

把精力留给值得的人

有人说:

“微信虽然只是一个社交软件,但往往能从朋友圈里,鉴别出人际关系的等级。”

细想之下,确实如此。

微信通讯录添加的好友越来越多,但常联系的却很少。

当你发了一条新的朋友圈后,有人只是划过,看见犹如不见。

而有的人会看后点个赞,关系更近的,还会很用心的评论互动。

无论是“点赞之交”还是“评论之交”,你的朋友都在分等级,远近亲疏,一条动态就可检测出来。

朋友阿怪有一位关系很要好的朋友,这位朋友从不在朋友圈里给他点赞,却和其他朋友互动的很开心。

以至于,他每次看到他们互动就会感到难受和尴尬。

并且,还会不停地思考朋友不给自己点赞的缘由。

时间一久,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惫。

事实上,阿怪认为的好朋友之所以不给他点赞,不过是因为他不在那位朋友的特别关注里。

人与人之间相处,不是你把别人当好友,别人也会把你放在同等地位的。

心理学上有个“梳毛”理论。

意思是在猴群里,猴子们表达亲密的方式,便是为同伴梳毛。

然而,梳毛会占据猴子大量的时间,每只猴子大概要花费10%的时间。

如果需要经营的亲密关系太多,就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梳毛,维护关系。

所以,我们才要把有限的精力,留给朋友圈里的好友“梳毛”。

把朋友圈里的朋友分等级,并不是冷漠无情,而是只想把自己的生活分享给自己在乎的人。

一如,蔡康永说过:

“跟我无关的事少烦我,我得把精力留给我重要的人。”

唯有把朋友分个轻重,能把精力留给重要的人,你的人生才不会那么累。

原来,这就是“朋友圈定律”

 

原来,这就是“朋友圈定律”

 

朋友也需要界限

不要靠太近

曾在微博上,看过一个热门话题:“你为什么秒删朋友圈?”

底下,有个高赞回答说:

“害怕在朋友圈里诉说自己的心情后,别人会闯入自己的私人领域。”

我们发朋友圈有时只是为了宣泄情绪,但往往还会引起更多的“麻烦”。

曾看过这样一个视频。

有个男生和相恋多年的女友分手了,在辗转反侧之下,他发了一条朋友圈:“可惜,余生不是你。”

发完之后,他就觉得不太妥,便立即删掉了。

可还是被朋友看到了。

有人私信问他为什么分手,有人恭喜他恢复单身,还说觉得他女朋友配不上他。

甚至,还有人想给他介绍新的女朋友。

这让原本就很难受的他,变得更加难受。

人生在世,我们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人生至暗的时刻,也曾有过想要和他人分享的念头。

可偏偏,有些事情无可奈何,又难以言语,而有些事情是伤疤,无法揭给他人看,只能自己扛。

诚如,黑塞曾说过的:

“我们来自同一个深渊,然而人人都在奔向自己的目的地,试图跃出深渊。

 

我们可以彼此理解,然而能解读自己的人只有自己。”

所以,如果发现好友删了朋友圈,就不要去追问了,给他留点私人空间。

几个月前,刘亦菲在某杂志上表示,自己已经9年没有更新朋友圈了。

而她之所以,不更新朋友圈,不是因为失去了分享欲。

而是,不想让别人过多地干扰自己的生活,想拥有自己不被打扰的心灵栖息地。

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里,有个效应叫“刺猬效应”。

指的是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却要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的现象。

与人相交,也是如此。

离得太近,容易越界,产生不快,而相隔太远,又容易生疏,渐行渐远。

最好的距离,是我们待在一起,不说话,也觉得很美好。

人生路漫漫,请收起你的好奇心,别肆意窥探朋友说不出口的秘密。

给彼此留点距离和空间,在一旁默默陪伴就好。

原来,这就是“朋友圈定律”

 

原来,这就是“朋友圈定律”

 

用最好的自己交友

过往不必深究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曾在一次演讲里说过:

“有超过一亿人,设置了朋友圈三天可见。”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一亿多人把朋友圈设置为3天可见?

曾在豆瓣上看过一个网友的日记。

网友说,以前她朋友圈没有设置可见天数。

直到有一天,她朋友圈加了一个客户后,她果断把朋友圈设置为3天可见。

原来,那个新加的客户竟给她几年前的朋友圈点了赞,还留了言,并且还主动谈论她的过去。

突然间,她意识到自己的过去,竟毫无遮掩地暴露在客户面前。

以至于,她一想到以后还要和客户对接时,就尴尬到不知如何自处,便决定把朋友圈设置为3天可见。

《功夫熊猫》里有句台词:

“昨日已成为过去,未来充满可能。”

很多时候,朋友圈分享的不过是当时的心情,只有发布那一刻有意义。

时过境迁后,再回看,当初那种心情早已不再。

把过去的朋友圈锁起来,并不是觉得过去的自己有多差。

而是,有些过往不忍心删除,却又不想让新的朋友过多参与。

只想给过去的喜怒哀乐,加把锁,让过去永远停留在过去。

更何况,世事瞬息万变,人也是会向上生长。

现在的认知早已不同先前,可能过去喜欢的东西,现在未必会喜欢,也许以前不能接受的人事物,现在却能欣然接受。

行走在人世间,我们都希望用最好的一面去结交朋友,遇到志同道合的人。

当你成长时,你的朋友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懂你的人陪你一起走,不懂你的人,也会悄然退场。

往后余生,没事多提升自己,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当你优秀时,你才能遇见同样优秀的朋友。

原来,这就是“朋友圈定律”

 

原来,这就是“朋友圈定律”

 

朋友圈里,装着你的圈子

有句话说:

“时间把人划分成一个又一个圈,只有永远和你站在同一个圈子里的人,才能成为你可以守护一生的朋友。”

对此,我深表认同。

前些天,有位朋友向我倾诉了一件很暖心的事情。

她说,自从大学毕业后,和相谈甚欢的朋友们,因为各种缘由,而各奔东西。

每次聚会,总有人缺席,很少能够欢聚一堂。

但有一次,远在他乡的她只是在朋友圈发了一条想吃家乡的特产。

没想到,其他好友都在这条朋友圈下面表示要给她寄特产。

此时,她才恍然惊觉尽管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已经很久没有见面。

但不管工作再忙,他们也会在彼此的朋友圈里互动,就好像他们从来不曾分离过。

很多时候,朋友圈里的一个点赞或是评论,拉近的不仅是我们的心,还有我们的关系。

其实,朋友圈就是一个大型的社交场合,把共同好友围成一个圈子。

而发朋友圈就像圈子里的朋友们坐在一起聊天,其中一位朋友分享了自己的生活状况。

共同好友们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参与互动,让感情细水长流。

而从来不参与互动的共同好友,也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彼此渐行渐远。

就像《半山文集》里有句话说:

“上了年纪才知道,被岁月打败的,不过是假和虚伪。

 

真的,始终会存留下来。”

朋友圈里,装着你的圈子。

它让我们知道,真正的友谊是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友谊之花不会轻易凋谢

它让我们明白,即使我们天各一方,却互相惦记。

它让我们安心,因为即使生活再苦再难,也有朋友陪伴。

余生不长,好好珍惜那些还能在朋友圈里一起互动的共同好友。

作家贾平凹说:

“朋友的圈子其实就是你人生的世界,你为名为利的奋斗历程就是朋友的好与恶的历史。”

世界很大,人口很多,相遇很难,相交更难。

所以,我们才要学会将朋友分等级相处,把精力留给值得深交的朋友;

懂得在朋友圈之外,给自己留点空间和余地,才会相处不累。

明白在尊重过往的同时,要不断地提升自己,遇见更好的朋友。


标签: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