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观后感,武器服饰等细节高度还原,电脑特效有待加强
作者:dacom 发布时间: 分类:观后感 浏览:
国庆节当天去看了抗美援朝大片《长津湖》。该片不愧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史诗级的战争大片,全程近3小时无一尿点,宏大残酷的战争场面,还有志愿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牺牲精神都得到了完美展现。而作为一名军事爱好者,《长津湖》吸引我的除了宏大的战争场面和真实感人的剧情之外,还有就是影片对服装和武器装备的高度真实还原。文章内容并不涉及剧透,大家可以放心阅读。
首先是《长津湖》对志愿军武器的真实还原
由于之前关于抗美援朝的影视作品较少,再加上网上部分个人和势力的刻意误导。因此很多人对志愿军的装备并不了解,认为志愿军一开始就是全套苏式装备,装备水平与美军不相上下。而真实情况却是首批采购自苏联的武器在1951年元月以后才陆续运抵我国东北,志愿军换装苏式装备也是1951年之后的事情了,而此时第三次战役早已经结束。
因此首批入朝参战的志愿军并没有装备苏式武器,依然以二战时期的日式、美式、英式装备为主,甚至还有部分缴获自国民党的自制武器。这些武器以轻武器居多,大部分还是栓动式步枪,自动武器极少。这时候志愿军的装备水平不仅远远不如美军,甚至还不如当时的朝鲜人民军和韩国军队。更糟糕的是,由于口径众多,志愿军后勤部门甚至无法保证前线足够弹药的供应。《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曾用“敌有我无,敌多我少,敌好我差”来描述当时志愿军与美军在武器装备上的巨大差异。
而这一点在《长津湖》中得到了忠实的体现。以片中的七连为例,其装备了德制毛瑟驳壳枪、日制三八大盖、英制司登冲锋枪、ZB-26式捷克式轻机枪(6挺),重武器则只有缴获自国民党军队的国造31式60毫米迫击炮(2门),5样武器便来自5个不同的国家,真实再现了首批入朝志愿军的装备水平。
易烊千玺饰演的志愿军战士伍万里刚开始使用的是日本三八式步枪,作为日本在二战期间的制式步枪,三八式精度很高,而且枪身较长适合拼刺刀,缺点就是威力小,除非命中要害,不然杀伤效果较为有限。在战场上经历了血与火的磨炼后,伍万里扔下了手里并不好用的三八大盖,捡起了从美军手里缴获的M1卡宾枪,这一点真实还原了志愿军在战斗中缴获敌人武器的历史细节。
目前国内只要是涉及到抗战和解放战争的电视剧,不管符不符合历史,都喜欢给剧里增加个狙击手的角色,然后给他(她)来一只带瞄准镜的狙击枪。在《长津湖》这部戏里,七连也有一名“狙击手”,那就是韩东君饰演的“平河”,他的武器只是一杆普通的机瞄步枪,并没有赶时髦去整个光学瞄准镜,而且在剧中战士们对他的称呼是“神枪手”,并没有为了刻意迎合当前的潮流而不顾史实地叫做“狙击手”。
吴京饰演的“五千里”,以及段奕宏饰演的三营营长“谈子为”在片中使用的是缴获自国民党军队的司登冲锋枪。最早由英国的驻缅部队提供给国民党入缅远征军,二战结束后,英国政府将其当做战争剩余物资大量低价甚至是白送给国民党政府。
胡军饰演的“雷公”带领的火力排装备了2门缴获自国民党军队的国造31式60毫米迫击炮,这款迫击炮因为重量很轻,能够跟随部队机动,是志愿军连一级重要的(甚至是唯一)支援火力。
美军手里的武器主要是大八粒加兰德步枪,M1卡宾枪、M3冲锋枪和M2重机枪。还装备有大量诸如M26重型坦克、无后坐力炮、巴祖卡火箭筒这样的重武器,此外美军还能够随时得到105毫米、155毫米重炮,以及美国海军军舰和舰载机的火力支援。
在历史上,首批入朝的志愿军部队便是用这样的万国造装备在三次战役中战胜了当时世界最强大的美军。除了战术应用上的成功外,最主要的还是志愿军超强悍的步兵战力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考究的服装细节
《长津湖》真实展示了志愿军在入朝参战各个阶段着装上的变化,片中一共出现了两套不同的军装。首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49式军装(姑且这么称呼)。在还未正式开赴朝鲜前,七连穿着的便是这一套49式军装。这是我军历史上第一套真正实现了统一服装样式和颜色的军装。军装颜色为草绿色,材料为棉平布,帽子为圆形短檐帽,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解放帽”,佩戴“八一”红五星金属帽徽,胸前佩戴“中国人民解放军”七个黑字白底红边的布胸章。
胡兵饰演的“雷公”带领的炮班是7连唯一的重火力,因此按照求带上了钢盔,钢盔的型号是缴获的日本90式钢盔,这款钢盔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缴获巨大,在我军一直用到了上世纪90年代。另一个很细节的地方就是志愿军战场上的服装不再像以往影视剧里那样光鲜亮丽和一层不染了,这里要点个赞。
值得注意的是,这套军装里炮兵服装的肩部、裆部、膝部均加了可增强补片,这一点在《长津湖》中得到了非常完美的还原,胡军饰演的“雷公”由于是炮兵,因此我们可以在他的军装肩部清楚地看到增强补片。
此外,《长津湖》还对一些鲜人为知的小细节进行了真实还原,力求最大程度为观众带来最真实的观影体验。这里笔者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是不带钢盔的。而真实情况显然不是这样的,虽然步兵基本不带钢盔,但是技术军种会被要求带钢盔,比如下图中保卫运输线的志愿军高射炮部队便配发了钢盔。
胡兵饰演的“雷公”带领的炮班是7连唯一的重火力,因此按照求带上了钢盔,钢盔的型号是缴获的日本90式钢盔,这款钢盔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缴获巨大,在我军一直用到了上世纪90年代。另一个很细节的地方就是志愿军战场上的服装不再像以往影视剧里那样光鲜亮丽和一层不染了,这里要点个赞。
来自东方的“巫术”——志愿军的军号和小喇叭
在很多志愿军老战士的访谈中都会提到了一种类似于哨子的小喇叭,区别于声音洪亮、激昂,且主要用于发起进攻的冲锋军号,这种声音低促、发出“嘟嘟嘟”响声的小喇叭更多用于己方部队之间的联络。在《长津湖》中,便真实还原了这样的场景。
在朝鲜战场上,激昂的冲锋号声、嘟嘟嘟的小喇叭声再加上志愿军的喊杀声,成为让敌人胆寒的声音,甚至被美军称为来自中国的“东方巫术”。在第三次战役中,志愿军第347团7连攻占釜谷里北面某高地,随后敌军展开了连续不断地疯狂反扑,7连83名战士到最后仅剩下7人。久攻不下的敌人再次组织了一个营的进攻,眼看敌人冲到了离阵地不到30米的地方,决心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的7连准备对敌人进行反冲锋,连队司号员郑起吹响了冲锋号!结果敌军被吓得掉头往山下仓皇逃走。一个人吓退一个营,这就是志愿军军号的“魔力”。
PS:这里提到的志愿军第347团7连并不是《长津湖》里的七连的原型。按照网友考证,七连的原型应该是志愿军第9兵团第27军80师240团3营7连。
不再被强行降智和弱化的美军
在以往很多军事类影视作品里,敌人都被拍得很弱,很愚蠢。这种贬低敌人的做法不但不能真正展现出我军的英勇无畏,甚至还亵渎了我军为胜利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在《长津湖》里,这一切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影片对美军的刻画上做到了不偏不倚,没有去刻意贬低美军。美海军陆战队一师不再是以往影视作品里的“弱鸡”,他们不仅能够熟练使用各种武器,相互之间的战术配合也极为娴熟,在遇到志愿军进攻甚至是被志愿军埋伏时都能够做到沉着冷静,并迅速准确地做出有效和凶狠的反击。尤其是在7连战士与美国士兵短兵相接的这场戏里,美军士兵在体格上的巨大优势、以及凶残的战斗意志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为了战胜美军付出极大的伤亡,片中“伍万里”入伍时在七连的编号已经排到了677名,而志愿军一个连的正常编制也就在120人左右,这意味着七连已经整整打光了6次。正是志愿军战士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了新中国70年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时光。
说完优秀的地方,再来说些不足的地方
首先便是电脑特效还有待加强。影片里美军军舰对志愿军阵地进行狂轰滥炸以及美军坦克从登陆舰缓缓驶下的镜头能够很明显地看到是电脑特效制作。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军舰显然无法像坦克、汽车那样进行复原制作,但是完全可以利用模型加后期电脑特效制作,很多经典的好莱坞科幻大片就是这样制作的,在这一点上我们与好莱坞还是有较大差别,这两个场景也是笔者认为全剧里最出戏的地方。不过“瑕不掩瑜”,这些并不妨碍《长津湖》成为一部史诗级的战争大片。
另一个堪称槽点的地方就是三营营长“谈子为”用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打美军战斗机,这一幕充满了浓浓的香港武侠片的既视感。巴祖卡火箭筒威力虽然比步枪大很多,但是初速低、精度差,最大射程更是比步枪差很多(最大射程365.76米,有效137.16米) 。理论上打下飞行中的战斗机的可能性并不是不是没有,但是比用步枪无疑要小很多。当然,电影总归是一门艺术,合理的夸张是允许的。说不定朝鲜战场上真的有志愿军战士曾经尝试过,只是没有成功而已。
总的来说,《长津湖》不仅弘扬了志愿军保家卫国的大无畏牺牲精神,同时该片也对目前网络上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某些错误认知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这是笔者近年来看过的最出色的战争电影,是一部教科书级别的战争史诗巨片。
- 上一篇:如果有来生,我愿带盛世给你看——《长津湖》观后感
- 下一篇:《革命者》电影观后感
- 观后感排行
- 最近发表
- 热门文章
- 最热TAG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