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发展心理学知识的明智消费者———林崇德版《发展心理学》拆书稿46“成年中期个体的心理发展”
人的人生价值和自我实现、生命的体验,大多是通过职业发展来体现的,职业生涯成为成年中期、中年人的主要内容。
心理学家休珀从终生发展的视角出发,将人一生的职业生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成长,0——14岁。儿童期孩子的自我概念得到发展,他们通过对爸爸妈妈等重要他人的观察,建立职业意识,产生长大了要做什么工作的稚嫩想法。
第二阶段,探索,15——24岁。在这个阶段,个体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或者打工、做兼职,更多地体验职业角色。在不断地尝试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并改变调整自己的职业期待。在这个阶段,个体逐步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把期待慢慢变成事实。
第三阶段,建立,25——44岁。个体进入什么样的行业,在这个阶段就可以确定了。这个阶段又分为适应期和稳定期,适应期是25岁到30岁,个体通过换工作,在不同的职业领域进行尝试和探索。逐步确定到底在哪个职业领域发展之后,就进入稳定期31到44岁。稳定期,个体已经适应了职业环境工作的范围,主要任务是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努力,往往能创造优良的业绩,自己也会体会到满意感和成就感,是职业发展的黄金期。
第四阶段,维持,45——59岁。在这个阶段,个体已经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地位,功成名就。隔行如隔山,一般来说,这个阶段的个体不会再寻求新的领域去发展了。同时,因为思维、观念、身体原因等等影响,个体的好奇心、冲劲儿减少,容易出现职业发展的瓶颈期,发展停滞等现象。
第五阶段,衰退,60岁以上。生理和心理机能日渐衰退,这是个体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很多人从积极参与社会工作生活到逐步隐退,开始淡化职业角色,做脱离工作岗位的准备,进入退休生活。
越是对自己的职业认同感强的人,适应退休这个现实就越困难,越容易产生退休综合症。这个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是适应退休生活,发展新的角色,探索新的爱好来补充退休后的空闲时间。
无论是快二十年前的“非典”,还是这几年的“新冠”,钟南山院士都是抗击疫情的领军人物,他旺盛的工作状态和倍儿棒的身体状态,给世人树立了一个退而不休的典范。还有持续工作到九十多岁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先生,持续工作到九十多岁的认知行为疗法创始人、著名心理学家亚隆·贝克,他们都用事实证明,人只要改变认知,科学用脑和锻炼,是可以保持高质量的老年生活的,是可以继续为人类社会做贡献的。我们都是普通人,提高自身老年生活水平,至少可以保持自己愉快的老年生活,不给儿孙增加问题。
工作,可以使人产生价值感和成就感,可以创造财富,可以保持年轻态。
如果是家长,建议多给孩子创造职业体验的机会,制定学业和职业发展规划。
如果是青年人,建议多尝试不同的行业,将自己的特长、爱好和经济社会发展结合,逐步确定自己要发展的行业领域。
日本天妇罗之神早乙女哲哉17岁时就决定把炸天妇罗作为一生的事业,50多年间他炸了3000万个天妇罗。如果是中年人,建议日复一日、每日精进,用铁匠一锤一锤打铁的精神干工作,磨练修炼自己的专长。
面对老年人,我实在不敢指手画脚,只愿每位老人都能寻得自己的乐子,把有限的日子过得愉快、丰盛、充实,少些身体的病痛。想见的人,马上去见。想欣赏的风景,马上去看。想品尝的美食,马上去尝。写写回忆录,整理清理自己一辈子攒的物件,做好心理建设。有朝一日,不留遗憾地和世界说:老子我来过,活得很痛快。
2021.9.8 周三 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