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学用人! 唐太宗心目中的良臣有4大特征
作者:dacom 发布时间: 分类:职场法则 浏览: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其中唐太宗李世民才智出众,开创了「贞观之治」,作家柏杨赞誉他是中国5000年历史长河中最杰出的5位「大帝」之一。 而《贞观政要》则是记载唐太宗一生治国方略和领导统御的「管理教科书」,是唐太宗与群臣对话的实录,至今历经 1000 多年的实践考验,仍具借镜的价值。
《贞观政要》大量记载唐太宗对臣下品格、行为和领导的期许(即内隐追随理论),以及臣下对唐太宗为君之道的提醒和劝谏(即内隐领导理论),因此个人认为《贞观政要》是研究中国特色内隐理论可参考的重要经典。
明言理想部属的样貌,不让臣下臆测为官之道
唐太宗心目中理想的追随者要具备4项特征:举贤、谏言、敬业和忠义。
举贤:唐太宗最得力的 2 位臣子房玄龄和杜如晦,每天都要听取和签批数百件的诉讼状子和公文,因此没有时间完成唐太宗期望和交办的重要任务:协助国家寻求贤能之士。 唐太宗告诉他们:「你们身为仆射,应当为我分忧,协助劳国事,要耳听得远,眼看得广,寻访贤能有智慧的人,但你们却被批阅公文占据了所有时间。」 接着下一道命令,要求所有杂细事务都交办给他们的下一级副手,只有冤屈疑难的重大案件应该上奏给仆射,房玄龄和杜如晦因而有更充分的时间寻访人才。
谏言:唐太宗曾对房玄龄说,自古以来,帝王之中多有放纵性情,喜怒无常的,朝纲混乱都是从这里开始,「因此我无时无刻都警惕自己这件事。 我经常希望你们尽其所能的规谏,而你们也要接受别人的规谏,怎能因别人的话不合己意,便护己之短而不采纳? 如果自己不能接受规谏,又怎能规谏别人呢?」
唐太宗就曾召见御史大夫韦挺等大臣说,「你们几位都不怕触犯逆麟,竭尽心力劝谏,每想到你们忠恳劝谏的心意,我谨记在心,所以召你们来设宴同乐。」 宴会过后又再犒赏绢帛以表感谢。
有一回唐太宗也亲自写信给韦挺(当时任太常卿一职):「近来没有听到别人议论我的过失,因而没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全靠你一人竭尽心力,多次向我提出善言,你的诚恳忠直实在说不尽呢!」
敬业:唐太宗曾对司空裴寂说:「近来有很多讨论国家大事的奏章,由于数量太多,我把它们都贴到墙壁上,每次经过的时候都停下来阅读思考。 我这样勤勉不知疲倦,就是想要充分了解群臣的想法和意见。 我时常思考要如何治理一个国家,有时要到三更半夜才能休息。 我希望你们也能兢兢业业,用心思考,不要懈怠,以符合我的期望。」
忠义:隋朝末年群雄并起,李渊(唐高祖)立杨侑为傀儡皇帝(代王),并尊隋炀帝杨广为太上皇。 当李渊攻下京城,官吏大多害怕逃散,只有姚思廉(当时任代王侍读一职)坚守在代王身边,并对进逼宫殿的士兵喝斥:「唐公(李渊)举兵起义,是为了匡救王室,你们不能对代王无礼!」 士兵们听信他的话而没有继续进攻,过不久李渊到来,听说了姚思廉的言行后,便宽恕姚思廉并让他离去,周遭的人称赞:「仁义的人有勇气,大概就是讲这种人吧!」 唐太宗即位后感念他的忠义精神,寄送 300 段布帛,并写信给他:「怀念你的忠义之风。」
千年一致的领导致胜关键:挖掘比自己优秀的人才
唐太宗对于优异追随者须具备条件的见解,至今仍有启发意义,其中「谏言」「敬业」和「忠义」分别与美国温斯洛普大学教授梅丽莎・卡斯坦(Melissa Carsten)等学者在2010年提出的「表达意见」、「承担责任」以及「忠于领导」相仿;而「敬业」同样也与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副教授托马斯. 塞(Thomas Sy)2010年所提的勤奋类似。
《贞观政要》与西方现代的内隐追随理论相较,最大的差异在于「举贤」。 虽然内隐追随理论文献没有提及员工应为公司举才,但奇异(General Electric)前执行长杰克. 威尔许(Jack Welch)就曾期许每位主管都应承担「聘雇和培育比自己杰出人才」的职责,他也曾说「发掘、考核、培养人才的时间加总起来,至少占我所有时间的 60~70%,要想有好的人才质量,至少要花这样的时间,这是赢的关键。」
即使相隔 1000 多年,唐太宗与威尔许的思想,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唐太宗为了让房玄龄与杜如晦有更充分的时间探访与举荐人才,下令减少他们处理日常行政工作的时间,这样的管理思维和资源分配的做法,是跨文化、跨时间的硬道理,但为何现在多数的企业主管却做不到呢?
- 职场法则排行
- 最近发表
- 热门文章
- 最热TAG
- 猜你喜欢